-
药物选择:泊沙康唑仍是侵袭性霉菌病发生率超过 8% 时的首选药物。对于接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缓解诱导化疗的患者,氟康唑若作为包括生物标志物筛查和影像学检查在内的综合护理策略的一部分,仍可作为替代选择。同样,对于侵袭性霉菌病高风险患者,可考虑雾化脂质体两性霉素 B 联合氟康唑,但不推荐使用其他多烯类制剂。
-
不同风险患者预防建议: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植入前阶段,对于侵袭性霉菌病低风险患者,仍推荐氟康唑作为主要预防药物;对于高风险患者,伊曲康唑、泊沙康唑和伏立康唑仅为中度推荐。对于预防移植后侵袭性霉菌病,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伴有严重程度、使用替代供者或对标准皮质类固醇治疗无反应等其他风险因素,强烈推荐泊沙康唑。
另外,德国血液学和肿瘤内科学会(DGHO)2022 年更新的关于血液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病一级预防的指南中也有相关内容可供参考4:
-
预防治疗的适用人群:对于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00 个细胞 /μL 持续> 7 天)患者,建议进行抗真菌预防治疗,且与基础疾病无关,通常包括减低强度预处理(RIC)期间的 AML 或 MDS 患者、巩固化疗期间的 AML/MDS 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有治愈性选择的复发性 / 难治性 AML/MDS 患者等。而预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较短(即 < 500 个细胞 /μL 持续≤7 天)的患者,如接受 CAR - T 细胞治疗、接受大剂量化疗后自体 HSCT 的患者以及淋巴瘤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病(IFD)的风险未显著增加,不应接受常规抗真菌预防。
-
药物选择:口服唑类药物是抗真菌预防的首选药物。由于疗效和易于吸收的口服片剂制剂,具有霉菌活性的泊沙康唑仍是抗真菌预防的首选药物。氟康唑预防治疗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液患者的建议级别仍然较低。艾沙康唑可被视为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液患者的主要或次要抗真菌预防治疗。伏立康唑在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患者中使用的建议级别升级为 B。伊曲康唑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患者的建议级别仍然较低。此外,考虑到相关研究数据,米卡芬净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 HM 的建议从 CIIh 变更为 BII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