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并发症是慢阻肺患者面临的巨大挑战,由于多种危险因素叠加,慢阻肺患者成为侵袭性肺真菌病的潜在高危人群,曲霉是最常见致病真菌。
-
肺曲霉病在慢阻肺患者中表现涵盖多种临床类型,包括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慢性肺曲霉病(CPA)、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等,诊治不当会影响患者预后。
-
慢阻肺是肺曲霉病的高危因素:慢阻肺患者因上皮屏障破坏、免疫功能异常等,易发生肺曲霉病。尤其是重度慢阻肺患者,合并高龄、糖尿病、全身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时,发病风险更高。
-
肺曲霉病对慢阻肺的影响:不同类型肺曲霉病会导致慢阻肺患者预后不良,如 IPA 病死率高,CPA 可致患者肺功能恶化、生活质量低下,曲霉致敏会使患者呼吸困难和肺功能障碍更显著。
-
曲霉定植与慢阻肺:约 10% 慢阻肺患者可检出曲霉,曲霉定植与患者肺功能加速恶化、急性加重风险增加及住院时间延长相关,部分定植患者最终会发生肺曲霉病。
-
疾病本身相关:慢阻肺患者肺部表面活性物质异常、免疫细胞功能不足等,降低了对曲霉的识别和清除能力。肺功能差、过去 3 个月内有重度急性加重的患者更易发生 IPA。
-
治疗相关:全身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日剂量 > 0.3mg・kg-1・d-1、疗程 > 3 周,或 3 个月内泼尼松累积剂量 > 265mg 是慢阻肺患者发生 IPA 的危险因素。近 1 个月内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超过 10d 或过去 3 个月内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以及入住 ICU,也是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罹患 IPA 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热等,但因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发热可能不典型,部分患者表现为初始症状改善后再次加重,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喘息和呼吸困难加重,少数患者有咯血和胸痛。
-
微生物学检查:包括痰培养、支气管镜检查、曲霉抗原或抗体检测等,有助于发现病原体。
-
影像学检查:X 线、CT 等可观察肺部病变情况,如 IPA 在 CT 上可表现为结节、肿块、空洞等,CPA 可见慢性空洞、纤维化等改变。
-
诊断流程: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和辅助检查,逐步排除其他疾病,如肺炎、肺癌、肺结核及其他真菌性疾病等,最终确定诊断。
-
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如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联合用药。
-
基础疾病治疗:继续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抗炎药物等治疗慢阻肺,缓解症状,改善肺功能。
-
呼吸支持:对于呼吸衰竭患者,可采用机械通气、氧疗等维持必要的肺泡通气量和改善氧合。
-
其他治疗:如体位引流、胸部物理治疗等促进痰液排出,改善肺部通气;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增强机体抵抗力。
-
急性期管理:积极控制感染,给予呼吸支持和营养支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
稳定期管理:包括戒烟、运动锻炼、肺康复治疗等,继续使用药物治疗巩固疗效,预防急性发作。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血气分析等,监测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总之,该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有助于提高慢阻肺伴肺曲霉病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