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全科医学 > 文章内容

结核性腹膜炎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5-08 08:49浏览:

流行病学与病理

  • 共识 1:结核性腹膜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女性患者略多,感染途径以腹腔内结核病灶的直接蔓延为主,是较为常见的肺外结核之一。
  • 共识 2:结核性腹膜炎的病理表现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腹膜后引发的充血、水肿、渗出、纤维增生及粘连,据此可分为渗出型、粘连型和干酪型 3 种主要类型。

诊断

  • 共识 3:结核性腹膜炎的常见症状为腹胀、腹痛和发热,也可出现盗汗、乏力、体质量下降等。部分患者查体可见腹腔积液及腹部柔韧感等体征。
  • 共识 4:超声检查是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最常采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腹部 X 线和 CT 检查推荐用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评估;腹腔 MRI 检查在显示软组织病变方面更具优势,但通常不作为首选;18F - FDG PET/CT 可选择作为结核性腹膜炎与腹膜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但需结合其他临床信息。
  • 共识 5:患者腹腔积液或腹膜组织中查到 MTB 或其特异核酸片段是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金标准。
  • 共识 6:结核性腹膜炎的结核免疫学检查包括 TST、IGRA 和结核抗体检测等,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 共识 7:腹腔积液的常规化验和生物标志物检查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腹腔积液 ADA 和 INF - γ 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 共识 8:病理学检查也是结核性腹膜炎诊断的金标准,通常采用最易开展且创伤较小的闭合式腹膜活检获取病理组织,但阳性率偏低;腹腔镜检查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速度及准确性均较高,但严重腹膜粘连者禁用;剖腹探查术确诊率最高,但创伤较大,有手术指征时可采用。
  • 共识 9: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需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后得出;腹腔积液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病原学检查阳性,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典型结核病变或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可以确诊;影像学检查发现结核性腹膜炎特异性改变,通过 TST 或 IGRA 证实存在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或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有效等可以临床诊断。如有肺部或其他器官结核证据,则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可能性大大增加。

治疗

  • 共识 10:结核性腹膜炎的抗结核化疗方案与肺结核基本一致,疗程不可少于 12 个月,当存在耐药情况或发生中重度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时,应根据药物敏感性情况选用耐药结核病治疗方案,并根据药物可及性和耐受性进行调整,并保证足够的抗结核治疗强度和疗程。
  • 共识 11:渗出型结核性腹膜炎在全身抗结核治疗、积极抽取腹腔积液后,高热等结核中毒症状无缓解或腹腔积液反复渗出,危及重要脏器功能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肠穿孔或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破溃,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故不推荐;干酪型结核性腹膜炎禁用糖皮质激素。
  • 共识 12:结核性腹膜炎因渗出导致腹腔积液,且积液量可行定位穿刺时,需采用腹腔穿刺抽取或腹腔置管引流,缓解腹胀,减少粘连发生。
  • 共识 13:对于结核性腹膜炎所致粘连型肠梗阻,可采用鼻胃管或肠梗阻导管行胃肠减压处理。
  • 共识 14:针对结核性腹膜炎,中医采取分证论治,结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补脾肾等中药方剂及辅助治疗手段,可综合提升临床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 共识 15:当结核性腹膜炎出现内科治疗效果欠佳的肠梗阻、肠穿孔、急性腹膜炎、消化道大量出血及鉴别诊断困难者,需行手术;除紧急手术外,择期手术者应在抗结核治疗起效、结核急性炎症缓解、营养明显改善后再进行手术。术后尽早应用抗结核药物,积极行并发症处理,行营养支持治疗和康复锻炼。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以及对麻醉药物过敏者为手术禁忌。
  • 共识 16: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应遵循规范化营养诊疗流程,包括筛查、评估、诊断、干预及监测。入院后应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阳性营养风险患者应给予个体化营养治疗,且贯穿整个治疗。肠道功能正常者应优先肠内营养,当出现肠梗阻、肠道不耐受或肠内营养状态不满足需求时应使用补充性肠外营养或者全肠外营养。
  • 共识 17:心理干预与人文关怀对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应给予更多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