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核病数字服药依从性技术应用指南》系统总结了我国结核病防控领域已经应用的多种数字依从性技术(DAT)的特点和实践证据,并提出了应用 DAT 辅助抗结核治疗和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管理的建议1。以下是对该指南的相关介绍1:
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及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并开展针对性治疗是控制结核病流行的重要手段。而 DAT 利用数字工具辅助卫生服务提供者监测和促进结核病患者和预防性服药者规范服药,可提高服药依从性。该指南旨在为各地利用 DAT 完善和优化结核病服药管理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
视频督导:医生可通过视频远程监控患者用药情况,确保患者按时服药,相比传统人工监督方式,在部分情况下更具成本效益。
-
电子药盒:能记录患者服药时间和次数等信息,一些电子药盒还具备提醒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服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老年人以及有合并症的患者,电子药盒是一种较为合适的管理工具。
-
手机 APP:患者可通过 APP 记录症状、用药情况、复查时间等,医生则可远程监控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病情进展。年轻人及流动人口更倾向于使用手机 APP 进行结核病管理。
-
手机短信:通过定时发送服药提醒短信,简单便捷地提醒患者按时服药,成本相对较低,且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
患者评估与选择:在应用 DAT 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环境、疾病类型等,以选择最适合患者的 DAT。例如,对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或行动不便的患者,电子药盒可能更为适用;而对于年轻、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患者,手机 APP 或视频督导可能效果更好。
-
实施流程:明确 DAT 的实施流程,包括如何为患者配备相应的数字工具、如何进行操作培训、如何监测和反馈服药信息等。例如,在为患者发放电子药盒或介绍手机 APP 时,应安排专门的医护人员进行详细的操作培训,确保患者能够正确使用。
-
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 DAT 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通过后台数据统计分析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变化情况,对于出现异常的患者及时进行电话随访或上门调查,了解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
隐私保护:在应用 DAT 过程中,要严格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信息,防止信息泄露。例如,对患者的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病情等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限制数据访问权限,仅允许授权的医护人员查看和使用。
-
技术支持与维护:确保 DAT 相关技术设备和软件的稳定运行,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例如,建立技术支持热线或在线客服,及时解答患者和医护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定期对电子药盒、手机 APP 等进行功能更新和故障排查,确保其正常运行。
-
与传统管理方法结合:DAT 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结核病管理方法,应与直接面视下的督导化疗(DOT)、定期随访、健康教育等传统管理方法相结合,形成综合的结核病管理模式,以提高管理效果。例如,对于一些病情较重、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在采用 DAT 进行服药监测的同时,仍需定期进行面对面的随访和督导,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服药反应,给予必要的医疗支持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