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全科医学 > 文章内容

中国成人HIV感染合并抑郁的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5-08 08:55浏览:

背景与意义

  • HIV 感染不仅会对患者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还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抑郁等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抑郁会严重影响 HIV 感染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和预后,因此,制定专门的共识对于规范和提高 HIV 感染合并抑郁的诊疗与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流行病学

  • HIV 感染者中抑郁的患病率较高,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多种因素可增加 HIV 感染者患抑郁的风险,如疾病进展、社会歧视、经济压力、药物副作用等。

发病机制

  • 一方面,HIV 感染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递质失衡、神经炎症等,从而增加抑郁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心理社会因素如病耻感、生活质量下降、人际关系问题等也在抑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诊断

  • 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情绪状态、睡眠、食欲、兴趣爱好、精力、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注意识别抑郁的核心症状,如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或愉悦感等。
  • 量表筛查:常用的抑郁筛查量表包括贝克抑郁量表(BDI)、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 - D)等,可用于初步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对于筛查阳性者,需进一步进行专业的精神科评估。
  • 综合诊断:精神科医生或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应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心理社会因素以及量表评估结果等进行综合诊断,同时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

治疗

  • 抗抑郁药物治疗: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舍曲林等是一线用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对于伴有严重焦虑或失眠的患者,可适当选用苯二氮䓬类药物等辅助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 HIV 抗病毒药物与抗抑郁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对 HIV 合并抑郁患者有重要作用。CBT 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应对压力和情绪调节的能力;支持性心理治疗则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其缓解病耻感和孤独感。
  • 综合干预:鼓励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的运动锻炼,同时提供营养支持等。此外,还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和支持,让他们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

管理

  • 多学科协作:涉及感染科、精神科、心理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疗服务。感染科医生负责 HIV 感染的治疗和管理,精神科和心理科医生专注于抑郁的诊断和治疗,各学科之间密切沟通和协作。
  • 定期随访: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 HIV 病毒载量、CD4 + T 淋巴细胞计数、抑郁症状等,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患者教育:向患者普及 HIV 和抑郁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信心。
 
《中国成人 HIV 感染合并抑郁的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科学的指导,有助于提高 HIV 感染合并抑郁患者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