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全科医学 > 文章内容

泌尿系统结核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5-08 08:27浏览:

诊断

  • 临床表现
    • 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是泌尿系统结核最常见的症状,且尿频往往最早出现,进行性加重。
    • 血尿:多为终末血尿,也可表现为全程血尿,出血原因多为膀胱结核溃疡。
    • 脓尿:尿液混浊,严重者呈米汤样,可伴有碎屑或絮状物。
    • 腰痛:少数患者有腰部钝痛或绞痛,可能是由于肾脏结核病灶破坏严重,或输尿管结核导致梗阻引起。
    •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
  • 实验室检查
    •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阳性。尿结核菌涂片及培养是诊断泌尿系统结核的重要方法,阳性率较低,需多次送检。
    • 结核菌素试验(PPD):强阳性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阴性不能排除泌尿系统结核。
    • γ - 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比 PPD 试验更具特异性和敏感性,但不能区分是活动性结核还是潜伏性结核。
    • 血液检查:血沉增快提示可能存在结核活动,但无特异性。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增大、结构紊乱、肾盂积水等,但对早期肾结核诊断价值有限。
    • 静脉尿路造影(IVU):是诊断泌尿系统结核的重要方法,可显示肾盂、肾盏破坏,肾盏变形、狭窄,输尿管僵硬、狭窄等典型表现。
    • CT 检查:对肾脏结核病灶的定位、定性及判断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能发现早期肾实质内的小病灶。
    • MRI 检查:在显示软组织病变及肾周病变方面优于 CT,但对钙化灶显示不如 CT 敏感。
  • 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溃疡,以膀胱三角区和患侧输尿管口周围较为明显。输尿管口可呈洞穴状,有时可见混浊尿液喷出。但膀胱挛缩时不宜行膀胱镜检查。

治疗

  • 药物治疗
    • 原则: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使用抗结核药物。
    • 常用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一般采用 2 个月强化期和 4 - 10 个月巩固期的治疗方案。
    • 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手术治疗
    • 适应证:药物治疗无效,患肾功能严重破坏,对侧肾功能正常;肾结核并发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肾结核合并输尿管严重梗阻等。
    • 手术方式:包括肾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病灶清除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术前准备:术前需抗结核治疗 2 - 4 周,控制结核活动,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 术后处理:继续抗结核治疗,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尿结核菌培养等,观察有无结核复发及手术并发症。
 
泌尿系统结核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同时需注意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和管理,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