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位的目的
骨折复位是使骨折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为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对于关节内骨折,良好的复位能使关节面平整,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复位的方法
手法复位
操作过程:这是最常用的复位方法,主要依靠手法操作使骨折复位。在复位前,通常会先进行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然后,术者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方向,采用牵引、反牵引、折顶、回旋等手法,将骨折端恢复到正常位置。例如,在股骨干骨折的手法复位中,先通过牵引纠正骨折的重叠移位,再根据侧方移位等情况使用相应手法。
优点和缺点:优点是操作简便、创伤小、费用低,不需要特殊设备。缺点是复位效果可能有限,对于一些复杂骨折(如粉碎性骨折、关节内骨折等)难以达到解剖复位,而且复位过程中可能会对周围软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
切开复位
操作过程:通过手术切开骨折部位的皮肤、肌肉等软组织,直视下将骨折端复位。在手术中,会使用各种器械,如骨膜剥离器、复位钳等。例如,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切开后,先清理骨折端的血肿和碎骨片,然后使用复位钳将骨折块精确复位。
优点和缺点:优点是能够达到解剖复位,尤其适用于关节内骨折和复杂骨折,可更好地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骨骼的正常形态。同时,在切开复位过程中可以处理骨折周围的其他损伤,如血管、神经损伤等。缺点是手术创伤大,会增加感染的风险,术后可能会出现切口愈合不良、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而且费用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