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位和固定后的观察 生命体征观察:对于接受复位(尤其是手术复位)和固定后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在手术后的 24 - 48 小时内,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警惕休克、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如果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
病史采集 受伤过程:详细询问患者骨折是如何发生的,包括受伤时间、地点、受伤机制(是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积累性劳损还是病理性骨折)。例如,对于一个因摔倒导致骨折的患者,要了解是滑倒、绊倒还是从高处坠落,身体哪个部位先着地等信息,这有助于判断骨...
出院指导 生活方式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的生活注意事项。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 C、维生素 D 和钙的食物摄入,如牛奶、鸡蛋、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促进骨折愈合。嘱咐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对于下肢骨...
临床愈合标准 局部标准:骨折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这是因为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骨折端已经相对稳定,按压和纵向叩击不会引起疼痛。例如,在胫骨骨折临床愈合后,按压胫骨表面和轻敲足跟(纵向叩击)时,患者不会感到疼痛。 活动标准:骨折处有连续...
全身因素 年龄:儿童骨折愈合速度比成人快。例如,儿童的肱骨髁上骨折,一般在 3 - 4 周内即可达到临床愈合,这是因为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膜较厚,成骨细胞活跃,血液循环丰富。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可能需要...
血肿机化演进期 时间范围:这是骨折愈合的早期阶段,通常在骨折后 2 周内。 具体过程:骨折时,骨折断端及其周围软组织的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部位形成血肿。骨折后的数小时内,血肿开始凝结成血块。伤后 6 - 8 小时,血肿周边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等开始...
早期功能锻炼(骨折后 1 - 2 周) 目的和原则:此阶段的功能锻炼主要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锻炼应以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为主,即肌肉收缩但不引起关节活动。例如,在下肢骨折后,患者可以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
接骨板固定 材料和固定方式:接骨板一般由不锈钢或钛合金等材料制成,形状和大小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而各异。在手术中,将接骨板放置在骨折端的一侧或两侧,用螺丝钉将接骨板与骨折两端的骨骼固定在一起。例如,在肱骨骨折时,选择合适长度和形状的接骨板,通...
外固定 小夹板固定 原理和材料:利用具有一定弹性的夹板,通过布带的约束力、纸压垫的效应力和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对骨折进行固定。夹板一般选用柳木、杉木等材料制作,根据肢体的形状和骨折的部位进行塑形。 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适用于四肢长骨的稳定性骨...
复位的目的 骨折复位是使骨折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为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对于关节内骨折,良好的复位能使关节面平整,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复位的方法 手法复位 操作过程:这是最常用的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