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肿瘤疾病 > 文章内容

《血液/肿瘤患儿营养管理规范流程》专家建议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21 08:14浏览:

《血液 / 肿瘤患儿营养管理规范流程》专家建议
一、引言
血液肿瘤严重威胁儿童健康,治疗过程复杂且对患儿营养状况影响巨大。营养不良在血液肿瘤患儿中普遍存在,不仅降低其对手术、放化疗的耐受性,增加并发症风险,还阻碍正常生长发育,对长期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故而,构建科学、系统的营养管理规范流程,对改善患儿营养状况、助力疾病治疗、提升生活质量及优化预后极为关键。
二、营养管理的重要性与现状
(一)重要性
营养支持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血液肿瘤患儿,其核心目标在于治疗营养不良,为各类治疗提供耐受基础,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并保障患儿正常生长发育。在整个疾病诊疗过程中,良好的营养状况能增强患儿免疫力,使其更好地应对疾病与治疗带来的应激,从而改善整体治疗效果。
(二)现状
目前,国内儿科血液肿瘤营养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临床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营养管理常被忽视;专业营养医师匮乏,使得营养评估与干预缺乏专业性;同时,缺乏规范管理指南,造成临床营养管理工作缺乏统一标准与流程。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提升血液肿瘤患儿的营养管理水平。
三、营养管理规范流程
(一)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筛查作为营养管理的起始环节,旨在快速识别患儿是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推荐使用 STAMP 营养筛查量表,从患儿过去一周营养摄入减少情况、体重减轻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估。若总分显示营养不良风险总分≥3,需及时咨询营养师并进一步评估。
(二)营养评估
采用 ABCDEF 方法对患儿营养状况进行全面剖析:
  1. 人体测量:精准测量身高、体重、头围、BMI 等指标。特别关注近期内体重下降超过 5% 的情况,体重变化是反映营养状况的重要直观指标。
  1. 生化指标:检测血清蛋白、血糖、血脂等,同时评估肝肾功能和感染指标。血清蛋白水平可反映机体蛋白质营养状态,而肝肾功能指标有助于判断营养代谢及营养支持的可行性,感染指标则与患儿免疫及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1. 临床评估:详细了解原发病、用药史、并发症及胃肠道症状。原发病的类型与进展影响营养需求,用药史可能存在影响营养吸收或代谢的药物,并发症及胃肠道症状直接关系到营养摄入与消化吸收。
  1. 膳食评估:深入了解患儿饮食类别、进食途径、进食频次及营养补充剂使用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患儿日常营养摄入是否充足及均衡。
  1. 环境 / 家庭:评估家庭经济状况、心理状态及喂养支持情况。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营养资源获取,心理状态会影响患儿食欲及进食依从性,喂养支持情况则决定营养计划能否有效实施。
(三)营养诊断和治疗
依据上述评估结果,为患儿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充分考虑患儿年龄、病情、营养缺乏类型及程度等因素,确定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素的补充量与补充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密切关注患儿反应,定期复查评估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营养方案,确保营养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四)营养支持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 能量和蛋白质目标量计算:根据患儿年龄、性别、体重、身高、活动量及疾病状态,精确计算每日能量与蛋白质需求。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且经历疾病消耗的血液肿瘤患儿,需保证充足能量与优质蛋白质供应,以满足机体修复、生长及对抗疾病的需要。
  1. 特定疾病配方选择:综合患儿年龄、营养素需求、肠道功能、进食情况及食物过敏等因素,挑选合适的营养配方。例如,乳清蛋白水解肽类配方(半要素配方)因易吸收、易耐受,适用于胃肠功能受损的血液肿瘤患儿;左旋门冬酰胺酶(L - ASP)化疗期间,需严格低脂饮食,此时高 MCT(中链甘油三酯)含量的 FSMP(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可作为口服营养补充剂,替代部分 LCT(长链甘油三酯)。
  1. 追赶性生长:对于因疾病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的患儿,制定营养方案时应注重追赶性生长。适当增加能量与营养素供给,促进患儿在病情缓解期尽可能弥补生长差距,保障正常生长发育进程。
四、营养治疗目标与监测
(一)营养治疗目标
  1. 基本目标:确保患儿摄入的能量、蛋白质、液体及微量营养素达到目标需要量,实现 “四达标”。满足机体日常代谢、生长发育及疾病治疗的基本营养需求,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1. 高级目标:调节患儿因疾病与治疗导致的异常代谢,改善免疫功能,控制肿瘤进展(针对肿瘤患儿),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通过营养干预,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减轻治疗不良反应,提升患儿生活舒适度与长期生存率。
(二)输注方法的选择
依据患儿年龄、病情、胃肠道功能及耐受程度,合理选择输注方法。对于能够自主进食且消化功能正常的患儿,优先鼓励口服;对于存在吞咽困难、胃肠功能较弱或不能经口进食的患儿,可选择鼻胃管、胃造瘘等方式进行肠内营养输注;对于肠道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通过肠内途径满足营养需求的患儿,考虑肠外营养支持。
(三)制剂配方的选择
除考虑上述提及的疾病状态相关因素外,还需关注配方的营养均衡性。选择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全面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全营养配方食品,以保证患儿获得全面营养支持。同时,注意配方的口感与气味,提高患儿的接受度与依从性。
(四)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的监测
  1. 定期监测营养状况:定期测量患儿身高、体重、头围等人体测量指标,评估生长发育情况;复查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了解营养改善效果。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营养支持方案,确保营养治疗达到预期目标。
  1. 关注并发症:密切观察患儿在营养支持过程中是否出现并发症,如肠内营养时的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胃肠道不耐受症状,以及肠外营养时的导管相关感染、代谢紊乱(如高血糖、高血脂、电解质紊乱等)。一旦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调整营养支持方式或参数。
五、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应用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满足血液肿瘤患儿营养需求的重要途径。在选择时,需充分考量患儿营养不良状况、代谢特点以及肿瘤细胞异常代谢等因素。针对不同情况,设计选择适合的营养成分,以调节代谢、改善营养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生长。在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处理和储存要求,对于婴儿管饲期间,鼓励非营养性吸吮,促进胃肠道功能发育与成熟。
六、多学科团队合作
血液肿瘤患儿的营养管理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医生、护士、营养师应紧密配合,医生负责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同时关注患儿营养需求并及时与营养师沟通;护士承担营养支持的具体实施与护理工作,观察患儿反应并反馈给医生与营养师;营养师依据患儿情况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提供专业营养指导,并与医生、护士共同监测营养治疗效果。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协同合作,为血液肿瘤患儿提供全面、优质的营养管理服务。
七、总结与展望
血液肿瘤患儿的营养管理是一项复杂且意义重大的任务。通过规范的营养风险筛查、全面的营养评估、精准的营养诊断与治疗以及科学的营养支持方案制定与实施,结合多学科团队合作,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营养状况,提升治疗效果,优化预后。未来,随着研究深入与技术发展,营养管理将在儿童血液肿瘤治疗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一方面,需进一步加强临床对营养管理的重视程度,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持续探索更精准、个性化的营养管理策略与方法,为血液肿瘤患儿带来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