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KTS 工作组临床实践指南:Klippel-Trenaunay 综合征
一、引言
Klippel-Trenaunay 综合征(KT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疾病,其主要特征包括葡萄酒色斑(毛细血管畸形)、肢体肥大以及静脉曲张或静脉畸形三联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外观。自 1900 年法国医师 Klippel 和 Trenaunay 首次报道以来,虽经过多年研究,但临床对于 KTS 的诊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间诊疗方案差异较大。为规范 KTS 的诊断与治疗,KTS 工作组综合当前最新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经验,制定本临床实践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改善 KTS 患者的预后。
二、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KTS 确切发病率难以精准统计,据现有文献估计,其发病率约为 1/100,000 - 1/300,000 活产婴儿。由于疾病认知度不足及部分轻症患者未就医,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
性别与种族差异:KTS 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男女患病比例接近 1:1。在种族方面,全球各个人种均有发病报道,未发现特定种族的明显易感性。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学基础:目前研究表明,KTS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部分患者存在体细胞基因突变,如 PIK3CA 基因突变较为常见。该基因突变导致 PI3K/AKT 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影响血管生成、细胞增殖与分化等过程,进而引发血管畸形与组织过度生长。但基因突变检测在临床诊断中尚未普及,且仍有部分患者未检测到明确基因突变。
血管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系统的形成和重塑出现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紊乱,导致毛细血管、静脉及淋巴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例如,静脉壁平滑肌发育不良,致使静脉管壁薄弱,易出现扩张和迂曲;淋巴管发育缺陷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加重肢体水肿。
四、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
葡萄酒色斑:是 KTS 最常见的皮肤表现,出生时即可存在,多累及肢体一侧,以下肢最为常见,也可发生于躯干、上肢等部位。色斑呈淡红色至紫红色,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随年龄增长颜色可能加深、面积扩大,部分患者色斑表面可出现结节或疣状增生。
淋巴管畸形:表现为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透明或半透明水疱,内含淋巴液,破裂后可流出清亮液体。水疱可融合成大疱,常见于肢体远端,易反复破溃感染,形成慢性溃疡。
肢体表现:
肢体肥大:患侧肢体较对侧肢体明显增粗、增长,在婴幼儿期和青少年期生长发育阶段尤为显著。肢体周径可增加 4 - 5cm,严重者可增加 15cm 以上;长度增加 3 - 5cm,严重者可增加 12cm 以上,导致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继发性畸形。肢体肥大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如行走不稳、易疲劳等。
静脉曲张:患侧肢体浅静脉曲张较为常见,多分布于下肢外侧,从足部延伸至大腿,甚至可达臀部。静脉迂曲扩张,呈蚯蚓状,站立时更为明显。部分患者还伴有深静脉系统异常,如深静脉缺如、发育不全、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可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下肢肿胀、疼痛、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
其他表现:
骨骼异常:X 线及 CT 检查可发现患侧肢体骨骼肥大、骨皮质增厚,部分患者可出现骨质增生、关节畸形等。骨骼发育异常可影响肢体的力学结构,增加关节磨损和创伤的风险。
淋巴水肿:由于淋巴管发育异常,淋巴回流受阻,可导致肢体淋巴水肿。早期表现为肢体肿胀,皮肤质地较硬,后期可出现皮肤增厚、粗糙、纤维化,严重影响肢体功能。
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肢体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疼痛原因可能与静脉回流障碍、淋巴水肿、骨骼肌肉劳损等多种因素有关。长期疼痛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五、诊断
临床诊断标准: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若患者具备葡萄酒色斑、肢体肥大、静脉曲张或静脉畸形中的两项,即可高度怀疑 KTS;若三项同时存在,则可明确诊断。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需进一步借助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首选的筛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肢体血管的结构和血流情况,检测浅静脉和深静脉的通畅性、有无静脉瓣功能不全,以及血管畸形的类型和范围。具有无创、便捷、经济等优点,可用于疾病的初步诊断和长期随访。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更准确地评估软组织、骨骼及血管的病变情况。MRI 可清晰区分肌肉、脂肪、血管和淋巴管组织,MRA 可直观显示血管畸形的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尤其对于深部血管病变和复杂病例,MRI/MRA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可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图像,清晰显示血管的走行、管径、狭窄或扩张情况。在评估骨骼结构和血管与骨骼的关系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存在辐射,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常用于 MRI 检查禁忌或需要详细了解骨骼情况的患者。
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对于怀疑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如 D -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可进行血常规、C 反应蛋白等检查,以评估感染情况。
六、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KTS 的治疗旨在缓解症状、改善外观、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及患者的需求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包括血管外科、整形外科、骨科、皮肤科、康复科等专业医生的共同参与,对于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非手术治疗:
压迫治疗:对于肢体水肿和静脉曲张患者,使用医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进行压迫治疗是基础治疗措施。通过施加适当的压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缓解症状。一般建议选择压力梯度为 30 - 40mmHg 的弹力袜,白天穿着,晚上休息时可取下。对于婴幼儿患者,可选择特制的弹力衣。
药物治疗:
静脉活性药物:如地奥司明、迈之灵等,可增加静脉张力,改善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和疼痛。一般需要长期服用,具体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病情调整。
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存在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预防血栓形成。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血倾向等。
物理治疗:
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功能锻炼,如肌肉收缩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对于儿童患者,应根据其年龄和发育阶段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
抬高患肢:鼓励患者在休息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可在睡觉时使用枕头垫高下肢,或在工作、学习时使用专门的抬高装置。
手术治疗:
血管畸形切除术:对于局限性的血管畸形,如较小的静脉畸形或淋巴管畸形,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应尽量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复发风险。但由于 KTS 患者血管畸形范围广泛,且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手术切除难度较大,可能导致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需谨慎选择。
静脉功能重建术:对于深静脉缺如或静脉瓣功能不全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静脉功能重建手术,如静脉瓣膜修复术、静脉移植术等。手术目的是改善静脉回流,减轻下肢静脉高压,缓解症状。但此类手术技术要求高,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
肢体矫形手术:对于肢体肥大导致的严重畸形,如肢体长度差异过大、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可考虑进行肢体矫形手术。手术方式包括骨骺阻滞术、肢体延长术、截骨矫形术等,旨在改善肢体的力学结构,纠正畸形,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质量。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骨骼发育情况及畸形程度等因素。
皮肤病变治疗:对于葡萄酒色斑,可采用激光治疗,如脉冲染料激光、Nd:YAG 激光等,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闭塞,减轻色斑颜色。对于淋巴管畸形导致的水疱或慢性溃疡,可采用手术切除、激光治疗或硬化剂注射等方法进行治疗,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感染风险。
七、随访与预后评估
随访时间与内容:
随访时间:KTS 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建议在治疗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进行首次复查,之后根据病情稳定情况每半年或 1 年复查一次。对于病情进展较快或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适当缩短随访间隔时间。
随访内容: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症状变化,如肢体肿胀、疼痛、皮肤病变等情况;体格检查,检查肢体周径、长度、静脉曲张程度、皮肤状况等;辅助检查,如彩色多普勒超声、MRI 或 MRA 等,评估血管病变和肢体畸形的进展情况;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还需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预后评估指标:
症状缓解情况:评估患者肢体水肿、疼痛、皮肤病变等症状是否改善,生活质量是否提高。可采用相关的症状评分量表,如肢体肿胀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进行量化评估。
影像学指标:通过比较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结果,观察血管畸形范围是否缩小、静脉回流是否改善、肢体骨骼畸形是否进展等,判断治疗效果。
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感染、溃疡等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和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不良预后的处理:若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病情进展或出现不良预后,如血管畸形复发、肢体畸形加重、并发症发生等,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等。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积极配合治疗。
八、特殊情况处理
儿童患者:儿童患者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尽量避免对骨骼生长和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对于肢体长度差异较大的儿童患者,骨骺阻滞术可在适当年龄进行,以控制肢体生长速度,减少肢体长度差异。同时,儿童患者的心理发育也需关注,家长和医生应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KTS 病情可能加重,如肢体水肿、静脉曲张等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对于妊娠期患者,应加强监测,定期进行产检和相关检查,评估病情变化。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如压迫治疗、物理治疗等,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影响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若病情严重,需在多学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权衡利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部分 KTS 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或系统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凝血功能障碍等。在治疗 KTS 时,应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积极治疗合并疾病。对于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术前调整凝血功能、术中仔细止血等,降低手术风险。
九、结语
本临床实践指南总结了 Klippel-Trenaunay 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等方面的内容,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指导。但 KTS 作为一种罕见病,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疾病认识的深入,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改善 KTS 患者的预后。同时,本指南也将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定期进行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