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老年根面龋诊疗指南(讨论稿)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07 08:59浏览:

 老年根面龋诊疗指南(讨论稿)
一、引言
根面龋是指发生在牙根表面的龋病,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牙龈退缩,牙根暴露,根面龋的发病率显著增加。根面龋不仅影响老年人的咀嚼功能、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牙髓及根尖周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全身健康。本指南旨在为老年根面龋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规范化的指导,以提高老年患者的口腔健康水平。
二、流行病学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老年人群根面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老年人群根面龋患病率也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不同地区因经济水平、口腔卫生保健意识及医疗资源差异,根面龋患病率有所不同。农村地区老年人群根面龋患病率往往高于城市地区。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微生物因素
牙菌斑是根面龋发生的始动因子。随着牙龈退缩,牙根暴露,口腔卫生维护难度增加,根面易堆积牙菌斑。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乳杆菌等产酸菌,利用食物中的糖类代谢产酸,导致牙骨质脱矿,进而引发根面龋。
(二)宿主因素
牙齿解剖结构:牙根表面的牙骨质矿化程度低于牙釉质,抗酸能力较弱,且牙根表面相对平滑,缺乏自洁作用,易导致菌斑附着和食物残渣堆积。
口腔卫生状况: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手部灵活性降低,可能无法有效进行口腔清洁,导致牙菌斑、软垢长期滞留于根面。
唾液因素:老年人唾液分泌量减少,流速减慢,唾液的缓冲、清洁及抗菌功能减弱,不能及时清除根面的细菌和酸性物质,增加了根面龋的发病风险。
全身健康状况:老年人常患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长期服药可能导致口干等副作用,影响口腔微生态平衡,促进根面龋的发生。此外,免疫功能下降也使机体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降低。
(三)饮食因素
老年人饮食中若含糖量高、黏性食物摄入多,且进食频率增加,又不能及时清洁口腔,会为口腔细菌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产酸增加,加速根面龋的发展。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根面龋早期多无明显自觉症状,临床检查可见牙根表面出现白垩色或黄褐色斑块,质地较软,探诊有粗糙感。
进展期:随着龋病进展,可形成龋洞,洞内有食物残渣和软化的牙本质,患者可能出现对冷热酸甜刺激敏感,进食时食物嵌入龋洞可引起疼痛。
晚期:若龋病未得到及时治疗,可累及牙髓,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出现自发痛、夜间痛、咬合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二)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使用口镜、探针等器械对口腔进行全面检查,观察牙根表面有无颜色改变、龋洞形成,用探针探查龋洞的深度、质地及是否敏感。
影像学检查:
X 线牙片:可清晰显示根面龋的部位、范围及深度,观察牙根表面的脱矿情况,是诊断根面龋的重要辅助手段。
口腔 CBCT:对于复杂病例,如多根牙的根面龋累及多个牙根、龋损与牙髓关系不明确时,CBCT 能提供更详细的三维信息,有助于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龋病活跃性检测:可采用菌斑产酸试验、唾液缓冲能力检测等方法评估患者的龋病活跃性,有助于判断根面龋的发展趋势,指导治疗和预防。
五、治疗原则与方法
(一)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阻止龋病进展,保存患牙的牙髓活力和功能。
尽可能去除龋坏组织,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健康牙体组织。
治疗方案应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口腔局部条件及患者的主观意愿。
治疗后应加强口腔卫生指导,预防根面龋的复发。
(二)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适用于早期根面龋,龋损较浅,尚未形成龋洞者。常用药物有氟化物,如含氟牙膏、含氟凝胶、氟化钠溶液等。氟化物可促进牙骨质再矿化,增强牙齿抗龋能力,抑制细菌生长。使用方法为局部涂擦,每周 1 - 2 次,连续使用数周。
再矿化治疗:采用再矿化液(如含钙、磷、氟等离子的溶液)局部应用,可促进脱矿的牙骨质重新矿化,使早期根面龋病变停止发展。再矿化治疗需多次进行,一般每周 2 - 3 次,持续数周。
手术治疗:
充填治疗:是治疗根面龋的主要方法。对于龋洞较深但未累及牙髓的患牙,在去除龋坏组织后,选择合适的充填材料进行窝洞充填,恢复牙齿的外形和功能。
窝洞预备:根据龋洞的位置、大小和形状,采用合适的器械制备窝洞。由于根面龋洞壁较薄,在预备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穿通牙髓,尽量保留健康牙体组织。窝洞应具备一定的固位形和抗力形,以保证充填材料的稳固。
充填材料选择:
玻璃离子水门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与牙体组织形成化学性粘结,对牙髓刺激性小,且能缓慢释放氟离子,有一定的防龋作用。适用于根面龋的充填,尤其是对美观要求不高的后牙。
复合树脂:颜色与牙齿相似,美观性能好,机械强度较高。但对牙髓有一定刺激性,在使用时需垫底保护牙髓。适用于前牙及对美观要求较高的后牙根面龋充填。
根管治疗:当根面龋累及牙髓,引起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时,需进行根管治疗。根管治疗的目的是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消除炎症,防止感染扩散,保存患牙。
治疗步骤:首先开髓引流,缓解急性疼痛症状;然后进行根管预备,清除根管内的坏死牙髓和细菌,扩大根管,为后续充填做准备;根管消毒,使用药物(如氢氧化钙糊剂)封入根管内,进一步杀灭残留细菌;最后进行根管充填,用牙胶尖和根管封闭剂严密充填根管,防止细菌再次侵入。
注意事项:老年患者根管系统可能存在钙化、弯曲等复杂情况,增加了根管治疗的难度。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必要时请内科医生会诊,评估患者能否耐受治疗。治疗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定期复查。
拔牙及修复:对于龋坏严重、无法通过充填或根管治疗保留的患牙,应予以拔除。拔牙后,根据患者的口腔条件和全身状况,可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如活动义齿、固定义齿或种植牙修复,以恢复咀嚼功能和美观。
活动义齿修复:适应证广泛,价格相对较低,患者可自行摘戴,便于清洁和维护。但体积较大,初戴时可能有异物感,咀嚼效率相对较低。
固定义齿修复:咀嚼效率高,美观舒适,无需患者自行摘戴。但需要磨除邻牙作为基牙,对邻牙有一定损伤,且适应证相对较窄。
种植牙修复:不损伤邻牙,稳定性好,咀嚼功能接近天然牙,美观效果好。但治疗周期较长,费用较高,对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和口腔局部条件要求较高。
六、预防措施
(一)口腔卫生指导
刷牙:指导老年人使用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 3 分钟,确保牙齿各个面都能得到有效清洁。对于手部灵活性较差的老年人,可选用电动牙刷。
牙线使用:教导老年人每天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去除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和菌斑。牙线的使用方法为:取一段约 20 - 30cm 长的牙线,将牙线两端缠绕在双手的中指上,用食指和拇指绷紧牙线,将牙线轻轻放入牙缝中,上下拉动,清洁牙齿邻面。
漱口:饭后或不方便刷牙时,可使用清水或不含酒精的漱口水漱口,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部分细菌。但漱口不能替代刷牙,只能作为辅助清洁手段。
(二)饮食指导
控制糖分摄入:减少糖果、糕点、饮料等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在两餐之间进食含糖食物,降低口腔细菌产酸的机会。
均衡饮食:保证饮食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增强牙齿和全身的抵抗力。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清洁牙齿。
避免黏性食物:减少糯米制品、口香糖等黏性食物的食用,因其容易黏附在牙齿表面,不易清洁,增加根面龋的发病风险。
(三)定期口腔检查
建议老年人每 3 - 6 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口腔问题,包括根面龋、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等。定期口腔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根面龋,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阻止龋病进展。
(四)局部用氟
含氟牙膏:鼓励老年人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氟离子可与牙齿表面的矿物质结合,增强牙齿的抗酸能力,预防根面龋。
含氟漱口水:对于口腔卫生状况较差或龋病活跃性较高的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含氟漱口水,每周使用 2 - 3 次,每次含漱 1 - 2 分钟。
专业氟化物应用:口腔科医生可根据患者情况,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专业的氟化物涂擦或使用含氟凝胶,进一步提高牙齿的抗龋能力。
(五)修复体的维护与管理
对于佩戴活动义齿、固定义齿或种植牙的老年人,要指导其正确佩戴和清洁修复体。活动义齿应每天取下清洗,定期浸泡在专用的义齿清洁剂中;固定义齿要注意保持基牙的清洁,避免食物残渣堆积;种植牙周围组织相对脆弱,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定期复诊检查。
七、特殊情况处理
(一)患有全身性疾病的老年患者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组织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根面龋,且龋病进展迅速。在治疗根面龋前,应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协助控制血糖。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扩散。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必要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正在服用抗凝血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行根面龋充填、拔牙等治疗时,需评估出血风险。必要时请心内科医生会诊,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对于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在进行口腔治疗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干扰起搏器功能的设备。
老年痴呆症患者:老年痴呆症患者常存在认知和行为障碍,口腔卫生维护困难,根面龋发病率高。治疗时需要家属或护理人员协助,采用温和、耐心的方式进行沟通和操作。对于无法配合常规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口腔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二)口腔局部条件复杂的老年患者
牙齿严重磨耗伴根面龋:对于牙齿严重磨耗且伴有根面龋的老年患者,在治疗根面龋的同时,要考虑恢复牙齿的咬合关系。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咬合重建、全冠修复等方法,改善咀嚼功能,减轻牙齿负担,预防根面龋的进一步发展。
牙周病伴根面龋:牙周病导致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使牙根暴露,增加了根面龋的发病风险。在治疗根面龋前,应先进行系统的牙周治疗,控制牙周炎症,消除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改善牙周组织健康状况。待牙周炎症得到控制后,再进行根面龋的治疗。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牙周组织,避免对牙周造成二次损伤。
八、随访与预后评估
(一)随访时间与内容
随访时间:根面龋治疗后,应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建议在治疗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进行复查,之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每半年或 1 年复查一次。
随访内容:
临床检查:观察充填体或修复体的情况,有无松动、脱落、继发龋等;检查牙齿的咬合关系是否正常,有无疼痛、敏感等不适症状;评估牙周组织健康状况,包括牙龈颜色、质地、出血情况,牙周袋深度等。
影像学检查:定期拍摄 X 线牙片,观察根面龋治疗部位的愈合情况,有无新的龋损发生,根管治疗后的患者要观察根管充填是否完善,根尖周组织有无炎症。
(二)预后评估指标
治疗效果:评估根面龋治疗后龋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充填体或修复体是否稳固,牙齿功能是否恢复正常。
患者满意度:了解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感受,包括咀嚼功能改善情况、美观效果、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等。
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采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等工具,评估治疗后患者口腔健康对其日常生活、心理状态、社交活动等方面的影响,综合判断治疗的预后效果。
(三)不良预后的处理
若随访过程中发现根面龋治疗后出现不良预后,如继发龋、充填体脱落、牙髓炎等,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继发龋,需重新去除龋坏组织,进行充填治疗;充填体脱落者,应检查原因,重新充填或更换修复方式;若发生牙髓炎,需进行根管治疗。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口腔卫生指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预防不良预后的再次发生。
九、结语
老年根面龋是影响老年人口腔健康的常见疾病,其治疗和预防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口腔局部条件及个体差异。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化的诊疗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对患者的口腔卫生宣教和随访管理,以提高老年根面龋的治疗效果,改善老年人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