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法林作用机制与治疗特点
作用机制: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 K 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 Ⅱ、Ⅶ、Ⅸ、Ⅹ 的活化,从而发挥抗凝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目的。
治疗特点:华法林治疗窗较窄,个体差异大,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以确保抗凝效果同时避免出血风险。
口腔颌面外科治疗前评估
INR 监测:在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或操作前,必须准确测定患者的 INR。一般认为,对于大多数口腔颌面外科手术,INR 应控制在治疗范围内,通常为 2.0 - 3.0。
出血风险评估:除了 INR 值,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合并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出血病史、手术类型和创伤程度等因素,全面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例如,老年患者、有出血倾向家族史或正在服用其他影响凝血药物的患者,出血风险可能更高。
血栓风险评估:评估患者停用华法林后发生血栓的风险。对于存在高血栓风险的患者,如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近期发生过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停用华法林可能导致严重的血栓事件,需要更加谨慎地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策略
低出血风险操作:对于简单的口腔检查、洁治、非手术性牙髓治疗等低出血风险的操作,若患者 INR 在治疗范围内,一般无需调整华法林剂量,可直接进行操作,但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创伤,术后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高出血风险操作:对于拔牙、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等高出血风险的操作,需要根据患者的血栓和出血风险制定个体化方案。对于低血栓风险患者,可考虑在操作前停用华法林,使 INR 降至接近正常范围(INR<1.5)后进行操作,术后根据情况尽早恢复华法林治疗。对于高血栓风险患者,可能需要采用桥接治疗,即在停用华法林期间,使用短效的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进行过渡,待手术或操作完成后,再恢复华法林治疗,并根据 INR 调整剂量。
局部止血措施:无论是否调整华法林剂量或采用桥接治疗,在口腔颌面外科操作过程中,都应采取有效的局部止血措施,如使用止血纱布、明胶海绵、局部应用凝血酶等,必要时可采用缝合止血。
术后管理
出血观察: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手术创口渗血、口腔内有无血肿形成、有无全身性出血表现等。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咀嚼,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创口。
INR 监测与华法林调整:根据患者的情况,定期监测 INR,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使 INR 尽快恢复到治疗范围内。同时,告知患者华法林治疗的注意事项,如饮食中避免大量摄入富含维生素 K 的食物,保持饮食相对稳定,避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品牌等。
药物相互作用管理:告知患者在华法林治疗期间,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华法林抗凝效果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如因其他疾病需要用药,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评估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必要时调整华法林剂量或更换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