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要点
诊断标准
病史:有头颈部放射治疗史,放疗剂量一般≥60Gy。
临床表现:局部有疼痛、肿胀、张口受限、黏膜或皮肤破溃、溢脓,可伴有死骨暴露,严重者出现病理性骨折。
影像学检查:X 线、CT 等可见骨质破坏、死骨形成等表现,CT 特征性表现为死骨呈斑点状、斑片状或虫蚀样骨质破坏吸收区。
影像学检查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锥形束 CT(CBCT):早期表现为局限性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进展期可见明显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
MRI:T1 像骨髓腔呈低信号,T2 像示骨髓腔信号增高,增强后有相应改变。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可辅助判断病变范围及活性。
组织病理学:可见骨细胞减少、消失,骨陷窝空虚,染色质凝集,骨基质的胶原纤维溶解变性。
鉴别诊断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有炎症病史,病理表现为伴有明显骨吸收和死骨形成的化脓性病灶,但一般无放疗史。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有使用双膦酸盐类等药物史,临床表现与放射性骨坏死有相似之处,但发病机制和病史不同。
颌骨结核:有结核病史或结核接触史,影像学及病理表现有其特征性,如骨质破坏伴有冷脓肿形成等。
癌瘤局部复发:常表现为局部肿块,疼痛,影像学可见骨质破坏呈侵袭性,病理可找到癌细胞。
放射性肉瘤:诱发肿瘤与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不同,排除转移或复发后考虑,相对少见。
转移性肿瘤:有其他器官肿瘤病史,X 线片表现为界限不明显、形状不规则的骨质密度减低区,常伴有其他组织器官的转移。
治疗推荐
保守治疗:适用于早期病变(Stage0 和部分 StageI),包括使用己酮可可碱、维生素 A、维生素 E、氯膦酸等药物,配合高压氧治疗,保持口腔卫生,控制感染等。
手术治疗
边缘性切除术:适用于部分骨质破坏较轻的患者,切除范围包括坏死骨质及周围部分正常骨质。
根治性切除术:对于骨质破坏严重(骨损 > 2cm,且深度超过下牙槽神经管)、软组织受累广泛的患者,建议彻底切除坏死颌骨及不健康软组织。
修复重建:根据切除范围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如血管化骨组织瓣修复、血管化软组织瓣修复或两者串联修复等。
疗效评价
治愈:无疼痛,创口完全愈合,无死骨,骨质愈合良好。
改善:疼痛缓解,创口基本愈合,无死骨或有少量死骨,骨质基本愈合,张口度等功能较前改善。
无效:疼痛无改善,创口未愈,有死骨,骨质愈合不良,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
预防方法
手术预防措施:尽可能保存颌骨及骨膜的完整性,并尽量保留下颌骨和周围软组织的连接。
放疗前的准备措施:放疗前应治疗口腔疾病,拔除无法保留的牙齿,待拔牙创口愈合后再行放疗。
放疗过程中的预防措施:应用氟化物预防放射后继发性龋,对非照射区应用支架予以隔离保护。
放疗后的预防措施:保持口腔清洁,定期口腔检查和洁治,避免口腔黏膜损伤等。
放疗方法和技术的改进: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调强放射治疗(IMRT)、图像引导放疗(IGRT)等技术,在保证靶区剂量条件下,尽量减少下颌骨照射体积和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