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儿科患者诊断和治疗性操作镇静前中后监护和管理指南(2016更新版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07 08:36浏览:

 总体目的和适用范围
目的:为儿科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性操作中实施安全镇静提供指导,确保患儿安全,使不适和疼痛最小化,控制焦虑,便于操作完成,达到撤离标准后安全撤除医疗监护。
适用范围:适用于医院、外科中心、独立影像诊所、牙科诊所、私人诊所等所有可能实施儿科镇静的场所,不包括重症监护环境下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术后镇痛、慢性疼痛及临终关怀。
具体内容
镇静前
评估:采用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机体状态分级标准评估患儿健康程度,确定适宜镇静程度;仔细评估患儿健康状况、呼吸道情况和潜在危险因素;确认患儿有父母、法定监护人等陪同。
禁食:择期手术按常规麻醉禁食指南执行,急诊患者权衡风险与操作必要性。
准备:使用首字母缩略词 SOAPME 进行准备,即 S - 大小合适吸引导管和吸引装置;O - 充分氧气供给及设备;A - 大小合适呼吸道装置;P - 基础药物及其拮抗剂;M - 脉氧仪等监测装置;E - 特殊情况设备或药物如除颤器。
文件:签署知情同意书,记录患儿负责人相关说明和信息等。
镇静中
轻度镇静:患儿对口头指令反应正常,认知协调力可能受影响,通气及心血管功能不受累,通常仅需观察和间歇性评估镇静水平,如达中度镇静按中度镇静指南执行。
中度镇静:患儿意识抑制,对口头指令或轻微触觉刺激有针对性反应,无需额外干预可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医师要掌握相关技能,有协助人员 1 名负责监测生理参数等,至少有 1 位能熟练建立儿童血管通路的专业人员,推荐 CO₂图监测,持续监测氧饱和度和心率等。
深度镇静 / 全身麻醉:深度镇静时患者不能轻易被唤醒,全身麻醉时疼痛刺激也不能唤醒,常需维持呼吸道开放等。必须有 1 人专职负责监测,至少有 1 名接受过 PALS 培训人员在场,患者需有静脉通路或有能建立通路的人员在场,均需 CO₂图监测。
镇静后
恢复区观察:设置专用配置齐全的恢复区,接受中度、深度镇静的患儿在恢复区观察。
监测与记录:记录离开时间及患儿情况,持续监测至符合撤离标准,接受拮抗剂的患儿需更长观察时间。
撤离标准:心血管功能和呼吸道通畅稳定、容易唤醒且保护性气道反射完整、能与人交谈或独自坐起(年龄适宜)、水合状态充足等。
重要更新
增加二氧化碳图用于深度镇静的儿童监测,并鼓励用于中度镇静的儿童,以检测呼出二氧化碳确保气道开放和气体交换。
明确进行镇静的人的助手必须接受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