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牙科协会(ADA)2017 年发布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中关于潜在恶性口腔病变的评估,可能包含以下内容:
定义与分类
定义:潜在恶性口腔病变是指一组具有潜在癌变可能的口腔黏膜疾病,包括口腔白斑病、口腔红斑病、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等。
分类:根据病变的临床特征、病理表现等进行分类,如口腔白斑可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非均质型白斑的恶变风险相对较高。
评估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家族癌症病史、口腔局部刺激因素(如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既往口腔疾病史及治疗情况等。
临床检查
视诊:观察口腔黏膜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颜色、边界、表面特征等。例如,口腔白斑通常表现为白色斑块,口腔红斑为鲜红色天鹅绒状斑块。
触诊:了解病变的质地、有无硬结、压痛等,判断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口腔 X 光、CBCT 等,有助于了解病变是否累及深部组织、有无骨质破坏等。
病理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评估潜在恶性口腔病变的金标准,通过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确定上皮异常增生的程度等。
无创筛查技术:脱落细胞学检查技术可对细胞样本进行显微检测,包括液基细胞学检查、DNA 倍体分析、基因甲基化检测等。
风险评估
危险因素分析:年龄较大、吸烟、饮酒、嚼槟榔、HPV 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是潜在恶性口腔病变发生和恶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病变特征与风险关系:病变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表现等与恶变风险相关。如病变面积大、位于舌缘、口底等危险部位、病理检查显示重度异常增生的病变,恶变风险较高。
管理与监测
治疗原则:对于潜在恶性口腔病变,应根据病变的类型、严重程度、患者的个体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戒烟戒酒、调磨锐利牙尖、更换不良修复体等;药物治疗,如使用维 A 酸类药物等;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等;对于有恶变倾向、保守治疗无效或重度异常增生的病例,可考虑手术切除。
随访监测:定期进行随访,观察病变的变化。随访间隔时间根据病变的风险程度而定,一般低风险病变可 3-6 个月随访一次,高风险病变应 1-3 个月随访一次。随访内容包括临床检查、必要时的病理复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