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五官疾病 > 文章内容

2023 循证共识指南:微脉冲经巩膜激光治疗—手术技术、术后护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4-14 09:21浏览:

手术技术

  • 麻醉方式:首选局部麻醉加镇静,如球周或球后神经阻滞麻醉;在手术室治疗患者也可选择全身麻醉,如咪唑安定和 / 或丙泊酚。某些情况下,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特定临床情况和手术室环境决定是否仅用表面麻醉。
  • 能量传递优化:使用耦合剂(如甲基纤维素滴眼液),在手术开始前滴入结膜囊,手术中至少重新滴一次,以优化激光探头与靶组织间的能量传递。
  • 探头操作:初代 Micro - Pulse P3 探头需与巩膜保持垂直并指向球心。治疗时不确定睫状体位置,如高度近视或远视,可用透光或 UBM 检查结果调整探头位置。可进行 180 度扫描,像钟摆一样反复移动,也可进行象限治疗。治疗周期中可中间停止并重新启动以优化探头定位。避开 3 点和 9 点位置、局部巩膜变薄区域、滤过泡或引流管所在的无血管结膜区域以及密集隆起的结膜下出血区域。若要降低结膜下出血风险并减少浅表血管对能量的吸收,可局部滴用血管收缩剂。
  • 辅助工具:开睑器是手术医生的首选,用来操控眼球以便于暴露。

术后护理

  • 随访时间:建议在术后 1 天、1 周、1 月进行随访复查,结合患者个体特征决定是否增加随访时间。
  • 眼部用药:术后使用局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用药时间 1 - 4 周不等。患者术后疼痛可给予扑热息痛 / 乙酰氨基酚;疼痛耐受性低的患者,手术中可提供长效止痛药,部分医生也会在手术中给予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复杂眼部情况如角膜移植术后的眼睛,可能更需使用糖皮质激素。通常不推荐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除非存在增加感染风险的情况。
  • 降眼压药物:局部降眼压药物通常继续使用,直到 MP - TLT 治疗效果逐渐达标,一般术后 1 周可见眼压显著降低,1 个月后观察到稳定效果,建议 1 个月后再视眼压高低逐渐减少药物使用量。

预期结果

基于共识推荐的起始能量 2500mW、31.3% 占空比和 4 次扫描(每个半球 20 秒的扫描速度),临床医生预期眼压可降低大约 25% - 35%。

再治疗 / 强化

  • 再治疗的患者分类:无应答者指前 3 个月内眼压未达到并保持至少 20% 的下降幅度,或至少有一种药物使用量需增加的患者;Early attrition 指前 3 个月内眼压下降至少 20% 或至少使用一种抗青光眼药物,但在 12 个月内未保持下降的患者;Late attrition 指前 12 个月达到并保持至少 20% 眼压下降或至少一种药物使用量下降,但在 12 个月后失去疗效的患者。
  • 再治疗的时机和方式:初始治疗未获得理想效果,可在初始手术后 1 至 3 个月进行增强治疗。若患者对初步治疗有满意疗效但未达到目标眼压,可重复 MP - TLT,以相同或增加激光能量传递增强效果,通常在初始治疗后 3 个月或更长时间进行。较低的能量使用和较高的基线眼压表明需要再次治疗的可能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