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五官疾病 > 文章内容

亚洲春季角结膜炎的诊疗规范: 2022年亚洲专家共识解读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4-14 09:11浏览:

《亚洲春季角结膜炎的诊断、管理和治疗:亚洲春季角结膜炎管理专家工作组的建议》旨在为亚洲眼科医生提供 VKC 诊断和管理的指导。以下是对该共识的解读:

流行病学

  • 发病率:亚洲流行病学数据有限,在欧洲发病率小于 1-3.2 / 万,伴有角膜并发症的发病率为 0.8 / 万;在日本患病率为 1.2%;在非洲国家患病率范围为 4.0-11.1%。
  • 发病年龄:集中在 10 岁以下(主要 5-10 岁),通常持续发作 4-8 年。
  • 发作时间:全年发病,常年性患者较为广泛,占比 50%-100%;季节性发作的患者在中国香港地区常见(50%),韩国相对较少(20%)。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特征为眼痒、结膜充血和流泪。其他特征包括视物模糊、畏光、灼烧感和典型的黏稠、黏丝状分泌物,和 / 或浆液性分泌物,以及中 - 重度结膜充血、轻 - 中度球结膜水肿、异物感和眼痛,晨起时可能非常强烈,导致 “晨痛”。此外,印度和中国专家报道了一种新的临床体征 —— 角膜缘周色素沉着,即角膜缘周的球结膜存在细小的金棕色斑点样色素沉着。

诊断

  • 裂隙灯检查和翻眼睑:是初始诊断的重要方法,可识别角膜缘 Horner - Trantas 点和结膜乳头等特征性体征,后者具有典型的扁平顶部,荧光染色可呈阳性。
  • 辅助检查:包括泪膜稳定性和破裂时间检查、结膜刮除或泪液细胞学检查、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等,以评估泪膜、角膜情况及细胞变化等。
  • 其他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皮肤点刺试验、血液试验、过敏性疾病检查和结膜过敏原激发试验等。
  • 鉴别诊断:需与特应性角结膜炎、接触性睑结膜炎、巨乳头性结膜炎、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等相鉴别。
  • 分级量表:亚洲广泛使用 Bonini 量表,基于眼表炎症的临床症状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治疗方案选择

  • 非药物治疗:包括尽早识别和阻断环境中的过敏原,对患者和照护者进行教育,告知疾病相关知识、药物使用方法及可能的并发症,对重度患者给予心理疏导。
  • 药物治疗:常规局部抗过敏滴眼液如双效药物、抗组胺药和肥大细胞稳定剂可用于轻中度患者;中 - 重度或持续发作患者可使用 0.1% 环孢素 A 阳离子乳剂,他克莫司可用于难治性重度患者;糖皮质激素在免疫抑制剂控制不佳、症状持续、急性加重期或累及角膜时使用;不建议使用血管收缩剂和非甾体抗炎药,第二代全身性抗组胺药优于第一代,仅在特定情况下进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 手术治疗:极少数情况下,对于结膜铺路石样巨乳头、盾形溃疡、角膜斑块、角膜缘功能障碍等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共识强调,VKC 应采取阶梯式管理,包括识别过敏原、眼健康教育、对症治疗等。新型治疗模式倡导尽早使用免疫调节剂控制炎症和疾病进展,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可转诊进行针对性系统治疗,少数药物治疗无效者考虑手术。同时,因各国及地区情况有差异,医生应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评估治疗获益和风险后制定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