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中国台湾专家共识:巨细胞病毒性葡萄膜炎》主要对巨细胞病毒性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策略提出了建议1。以下是其部分内容介绍:
巨细胞病毒(CMV)葡萄膜炎是疱疹葡萄膜炎的一种,是感染性葡萄膜炎的主要原因1。
-
前部巨细胞病毒性葡萄膜炎:可能有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检查可见角膜后沉着物、前房闪辉、前房细胞等,虹膜可出现结节或萎缩。
-
后部巨细胞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常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等,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出现黄白色病灶,边界不清,常伴有视网膜出血、血管炎,严重时可导致视网膜脱离。
-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有无免疫力低下的情况,如艾滋病、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等病史,以及近期有无感冒、劳累等诱发因素。
-
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散瞳后眼底检查等。还可进行眼部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等病变。
-
实验室检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确认诊断的基本诊断工具,可检测房水、玻璃体等标本中的 CMV - DNA1。也可检测血清或房水中 CMV 的特异性抗体,但抗体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
抗病毒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药物有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膦甲酸钠等。给药途径包括全身用药(静脉滴注或口服)、眼内注射(玻璃体腔注射)等。
-
辅助治疗:对于伴有明显炎症反应的患者,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但需注意其副作用,同时要密切观察眼压变化。还可使用免疫调节剂,以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该共识为台湾地区眼科医生提供了实用的指导方针,有助于提高巨细胞病毒性葡萄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