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五官疾病 > 文章内容

眼底自发荧光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应用指南(2023)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4-14 08:31浏览:

基本原理

眼底自发荧光(FAF)成像是基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中的眼内源性荧光团激发的荧光进行成像的技术,荧光激发物质主要是脂褐质(LF)和黑色素。通过观察 LF 和黑色素在眼底的空间分布可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功能状况。

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中的应用

  • 早期诊断:在早期和中期 ARMD 中,FAF 可发现多种不同的自发荧光模式,如正常、微小变化、局灶性增加等 8 种模式。这些表型能提供疾病预后信息,帮助医生根据预后判断确定随访间隔时间。而且 FAF 成像能检测到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早期改变,在眼底检查看似正常的区域也能发现病变,有助于早期分层诊断,比如对网状假玻璃膜疣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 不同类型病变诊断
    • 非新生血管性 ARMD:玻璃膜疣内或覆盖玻璃膜疣的 RPE 细胞中存在 LF,在 FAF 成像中表现为高自发荧光,而退化的玻璃膜疣或退化的 RPE 细胞则表现为低自发荧光。玻璃膜疣色素上皮脱离呈现高自发荧光和低自发荧光区域的斑片状图案。
    • 新生血管性 ARMD:眼底渗出液因激发光吸收表现为低自发荧光,在疾病更晚期可能变为超自发荧光。渗出活动区域在 SW - FAF 成像中通常是超自发荧光,在 NIR - FAF 成像中通常信号强度降低。FAF 还能无创地显示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独特模式,对判断哪些眼睛可能从治疗干预中获益有帮助。
    • 地图状萎缩(GA):GA 区域由于 RPE 萎缩导致 LF 损失,FAF 信号显著降低,萎缩区域与其他完整区域的 FAF 信号强度对比差异明显。GA 周围自发荧光增强区域与疾病进展相关,相邻的高自发荧光意味着更快的 GA 进展。
  • 疗效评估和随访:GA 继发于 ARMD,其伴随的光感受器损害和视力预后相关,自发荧光面积变化被认为是提示疗效的指标。例如,对 ARMD 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补体 C5 抑制后观察发现,药物治疗后 GA 面积增长较基线降低,光感受器损伤程度减轻。

与其他检查的联合应用

指南指出,若能结合彩色眼底照相(CFP)、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等临床常用检查,将为 ARMD 的病情追踪和疗效评价提供更多信息。

技术相关要点

  • 成像设备: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使用共焦扫描激光检眼镜(cSLO)和数字非散瞳眼底照相机可以获得自发荧光成像。
  • 不同波长成像特点:SW - FAF 激发波段位于 500 - 800nm,主要来源于 RPE 细胞中的 LF。采用 SW - FAF 技术时,由于黄斑色素对激发光的吸收,黄斑区尤其是中心凹周围的自发荧光信号减弱。NIR - FAF 成像可获得黑色素自发荧光,中心凹 8.8° 范围内黑色素密度最大,该区域荧光信号最强。NIR - FAF 成像可能比 SW - FAF 成像更早地检测到受损 RPE 细胞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