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五官疾病 > 文章内容

高度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上)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4-14 08:26浏览:

  • 定义与分类
    • 高度近视:指近视度数在 600 度及以上的屈光不正状态。可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
    • 单纯性高度近视:一般无明显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眼球前后径延长,屈光度数较高,矫正视力可正常。眼前段改变包括眼球突出、前房深度较深、瞳孔较大、晶状体较厚;眼后段改变包括玻璃体液化混浊、视盘较大呈卵圆形、稍倾斜可见弧形斑、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变细变直、脉络膜进行性变薄、形成豹纹状眼底。
    • 病理性高度近视:除了有高度近视的屈光改变外,还伴有明显的眼底病变,如巩膜及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基质变薄萎缩、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病变、玻璃体变性等,可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等视功能损害。
  • 检查
    • 屈光度检测:主要是标准的医学验光,必要时行睫状肌麻痹散瞳验光。常用的睫状肌麻痹药物有 1% 阿托品眼膏或凝胶、1% 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但麻痹睫状肌后的验光结果并非最终矫正处方,需综合考虑双眼屈光情况、主观验光情况、双眼平衡及患者视觉要求后确定。
    • 裂隙灯检查: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可以了解眼睑、结膜、角膜、虹膜、前房、瞳孔和晶状体等眼前段结构的情况,有助于发现高度近视可能引起的眼前段病变,如晶状体混浊等。
    • 眼轴长度检查:眼轴测量的金标准是生物测量仪,也可用 A 超仪。眼轴长度测定有助于鉴别单纯性高度近视中的曲率性近视和轴性近视。
    • 角膜地形图检查:可以反应角膜屈光力及角膜散光的性质,排除角膜病变,结合眼轴结果可判断患者的近视原因。
    • 眼部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查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黄斑牵拉等病变,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常见的眼底并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眼压检查:通常采用非接触眼压测量,正常范围为 10 - 21mmHg。高度近视是青光眼的高危因素,散瞳检查前测量眼压尤为必要。
    • 眼底检查:包括直接眼底镜和间接眼底镜检查。直接眼底镜操作方便,可用于初步筛查眼底;间接眼底镜检查更清晰、立体感强,能更准确地发现眼底病变。眼底检查是发现高度近视相关眼底病变最直观的方法。
    • 眼底照相:可观察和记录后极部视网膜及玻璃体、视盘、黄斑区、视网膜血管的形态,以及高度近视引起的病理性改变。广角眼底照相能对全视网膜成像,可检测周边部视网膜病变,对高度近视患者早期筛查周边视网膜变性、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等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FFA):能反应眼底视网膜血管的情况,可清晰显影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漆裂纹、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眼底病变,有助于诊断高度近视引起的血管相关病理性改变。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有利于观察脉络膜循环情况和血管的细微结构,对于 FFA 不能发现的脉络膜病变,如 CNV 等,可采用 ICGA 检查。
    • 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能观察到黄斑区视网膜各层次结构的细微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黄斑区的近视相关病变,如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劈裂、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可有效区分单纯性高度近视及病理性高度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