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尿失禁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 年版)》由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学组组织制定。以下是其部分主要内容:
-
定义和分型:儿童尿失禁(PUI)指儿童尿液不自主流出,分为持续尿失禁和间断性尿失禁。持续尿失禁多因先天性畸形等;间断性尿失禁多为下尿路功能障碍所致,包括日间尿失禁(DUI)和夜遗尿。临床上根据症状与膀胱功能关系将 DUI 分为 7 种类型,如膀胱过度活动(OAB)/ 急迫性尿失禁、排尿延迟尿失禁、功能性排尿障碍或逼尿肌 - 括约肌协调障碍(DSD)尿失禁等。
-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5 岁 DUI 患病率为 4.5%-10.0%,15-17 岁时仍有 1.2%-3.0%,女孩患病率高于男孩。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自身因素(性别、下尿路症状、肠道病变、精神行为、肥胖等)、排尿训练延迟和过度使用尿不湿等。
-
病因与临床表现:病因主要与解剖异常、神经损害和功能异常有关。解剖异常常致持续尿失禁;神经损害如脊髓发育不良等可引发;功能性异常包括 DUI 和遗尿,不同类型有各自临床症状。婴幼儿尿失禁首先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3 岁以下婴幼儿 DUI 和 5 岁以下儿童遗尿多为生理性,病理性需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及其分型。
-
诊断
-
诊断方法:基本步骤包括病史、体格检查、排尿日记、尿液分析、超声检查和自由尿流率测定等。还可根据情况进行尿垫试验、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检查、心理评估等。
-
尿动力检查:可明确膀胱功能障碍类型并助于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包括尿流测定、膀胱压力 - 流率测定、影像尿动力测定、动态尿动力测定等。
-
PUI 常见共病:包括大便失禁和(或)便秘、复发性尿路感染、心理和行为障碍、神经发育障碍、睡眠呼吸障碍等。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尿液分析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是诊断 PUI 的基本方法。腰骶部 X 线检查可作为筛查脊柱裂的基本检查。评估 DUI 至少记录 2 天排尿日记,尿垫试验用于评估病情变化,怀疑有器质性病因者需行膀胱镜检查,注意评估精神等异常并启动多学科诊治。所有能自主排尿 PUI 就诊时应常规行尿流率加超声残余尿测定,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应行相应尿动力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
治疗
-
治疗原则:根据相关检查确定尿失禁类型并制定个体化方案,优先治疗共病。功能性尿失禁 5 岁以内以排尿训练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对基础疗法无效者根据检查结果选择药物、电刺激、肉毒素注射等治疗;伴有并发症或共病按顺序治疗;存在精神行为异常联合精神科诊治;定期随访;注意个体化及多学科联合制定方案;遗尿按分类治疗,遗尿警铃和去氨加压素是一线治疗方法。
-
治疗方法:排尿基础疗法是非外科手术和非药物治疗一线方法,包括儿童和家庭教育、行为治疗等多种方式。药物治疗如抗胆碱药物等用于排尿基础疗法无效时。外科治疗针对特定情况,如存在解剖异常等,包括骶神经调控、膀胱扩大手术等多种手术方式。共病治疗中便秘先治,其他精神障碍等需联合专科制定方案。
该共识为临床规范儿童尿失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提高 PUI 的精准诊断及治疗水平,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减少潜在并发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