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科其他 > 文章内容

前列腺癌的筛查策略现状及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19 07:54浏览:

筛查策略现状

 
  • 筛查人群分类:在我国已开展的前列腺癌筛查中,按筛查人群可分为体检式筛查和高风险人群筛查。体检式筛查针对健康人群;高风险人群筛查则先鉴别出高于一般人群的高风险者,再进行包含前列腺癌筛查指标的筛查。按筛查路径分为群体性筛查和机会性筛查。
  • 常用筛查手段:泌尿外科专家主要推荐以 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为初筛方式,对于筛查试验阳性的对象,进一步推荐精准的临床诊断。

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

 
  • 总体建议
    • 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癌症早防早查早治的宣传,强化居民对前列腺癌的认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参加防癌体检的意识。
    • 推广机会性筛查:在人群风险评估基础上,推广前列腺癌机会性筛查,由患者与医师共同决策是否进行 PSA 筛查。
    • 增加保障:将前列腺癌筛查项目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 针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建议
    • 高流行和资源充足地区:在 50 - 74 岁无症状男性中进行前列腺癌筛查及随访。
    • 经济发达、发病率高地区:>40 岁男性可通过健康体检和社区筛查方式进行,年龄>45 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者,或年龄>50 岁者,每 2 年进行 1 次 PSA 检测,如 PSA>4.0μg/L,则需进一步诊断并密切随访。
    • 发病率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针对年龄>45 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者,年龄>50 岁且未来预期寿命 10 年以上的健康男性开展筛查,每 2 年 1 次 PSA 检测,PSA 异常则进一步诊断和随访。
    • 发病率较低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探索针对年龄>45 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年龄>50 岁伴有下尿路症状及年龄>60 岁且预期寿命 10 年以上男性的定期筛查,每 2 年 1 次 PSA 检测,PSA 异常则进一步处理。
  • 针对非重点地区和人群的建议:存在医疗卫生资源薄弱、当地前列腺癌发病率低(总体发病率低于 10/10 万、年龄别发病率低于 30/10 万)、年龄<50 岁无家族史、年龄>75 岁或未来预期寿命不足 10 年等情况时,不建议开展前列腺癌筛查。
  • 筛查模式:推荐开展筛查的地区和人群,可采用社区服务站、筛查基地、筛查门诊、体检中心、社区体检等模式开展筛查和定向转诊工作。
 
此外,《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1 年版)》还指出:
 
  • 筛查目的是增加高危人群前列腺癌检出率,降低筛查人群前列腺癌死亡率,不影响生活质量。
  • 需对受试者详细阐明筛查风险和获益,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展筛查。
  • 推荐定期进行血清 PSA 检测,不推荐将 PCA3 检测、p2PSA 检测等作为常规筛查手段。开展筛查时,可集中收集血清样本统一检测或采用便携式仪器快速检测,但快速检测结果仅作初筛参考,需转诊至医院复测确认。
  • 筛查人群为身体状况良好、预期寿命 10 年以上的男性,高危人群包括年龄>50 岁的男性,年龄>45 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年龄>40 岁时 PSA>1μg/L 的男性,携带 BRCA2 基因突变且年龄>40 岁的男性。血清 PSA 检测每 2 年进行 1 次,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终止时间。当 PSA≥4μg/L 定义为异常,需及时通知受试者并建议转诊进一步诊断、治疗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