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A 技术相关方面
仪器质量控制:需定期对 DXA 仪器进行质量检测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包括检查 X 线源的输出稳定性、探测器的灵敏度、扫描床的精度等,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患者准备
去除金属物品:患者在测试前应脱掉所有金属物品,如项链、胸罩、皮带等,防止金属对 X 线吸收产生干扰,影响测量结果。
适当休息:测试前需休息一段时间,减少身体活动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一般建议休息 15-30 分钟。
扫描体位
腰椎扫描:患者仰卧,髋和膝屈曲置于一个支持物上,使脊柱在平台上伸直,以减少腰椎前凸。目的是让腰椎处于标准的解剖位置,便于准确测量腰椎骨密度。
髋部扫描:患者仰卧,大腿轻微外展和内旋,借助体位固定装置,使股骨颈与扫描台平行,避免股骨颈缩短而导致骨密度测量值增加。
前臂扫描:患者坐于邻近扫描平台的椅子上,将前臂置于平台上,手前旋固定在平台上进行扫描,可对桡骨远端、桡骨中段和桡骨中、远 1/3 处进行骨密度测定。
结果解读方面
T 值与 Z 值
T 值:是将患者的骨密度值与同性别、同种族的健康年轻人的骨密度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出的标准差数。用于评估患者的骨密度与正常年轻人相比的差异程度,常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例如,T 值≥-1.0 为正常;-2.5<T 值<-1.0 为骨量减少;T 值≤-2.5 为骨质疏松。
Z 值:是将患者的骨密度值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的人群的骨密度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出的标准差数。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骨密度与同龄人相比的情况,对于儿童、青少年及绝经前女性等特殊人群的骨密度评估有重要意义。
影响因素考量:在解读结果时,要考虑到一些可能影响 DXA 测量的因素,如患者的体型(过度肥胖或过瘦可能影响测量精度)、脊柱侧弯、严重驼背、脊椎分节异常等脊柱畸形,以及主动脉钙化、退行性骨关节病、骨质增生等疾病因素,可能导致骨密度测量值偏高或测量困难。
临床应用拓展方面
骨质疏松诊断与监测:DXA 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可用于评估患者的骨密度水平,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以及监测骨质疏松治疗过程中骨密度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骨折风险预测:通过测量骨密度及结合其他临床因素,如年龄、性别、骨折史、家族史等,可对患者的骨折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为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体成分分析:利用 DXA 全身扫描结果,结合合适的软件信息系统,还可以分析人体的体成分,如瘦肌肉量和脂肪量等,为营养评估、运动医学等领域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