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护理专家共识
一、前言
颈椎前路手术可用于治疗颈椎骨折、颈椎肿瘤、颈椎退行性变等颈椎疾病,常见手术方案包括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及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 。其目的是去除或减轻血管、神经根或脊髓的受压症状,提高颈椎稳定性。颈椎前路术式具有微创、稳定性高等优势,但该入路术式因手术切口较深,术区与食道、气管、颈动脉鞘和前颈肌肉等复杂组织结构相邻,患者术后易发生因喉头水肿、引流不充分、疼痛导致的呼吸道、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早期下床活动是保障颈椎前路术后充分引流、镇痛、促进患者呼吸与胃肠等功能恢复的重要举措。但目前针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亦无相关指南及共识发布。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四川省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联合国内骨科护理、骨科医疗、心理学和循证医学等领域专家,基于循证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制订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护士和相关专业人员提供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决策依据,规范临床医疗和护理行为。
二、共识制订
(一) 共识制订小组
本共识由 14 名撰写成员、10 名指导专家以及 47 名全国骨科护理专家共同制定。专家均具备 10 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及以上职称,并自愿参与。撰写成员负责文献检索分析、意见收集整理和初稿编写;指导专家负责内容指导和质量控制;函询专家负责评价和审核。
(二) 共识制订方法
确定关键问题: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讨论确定关键问题,系统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相关文献,筛选高质量证据,并编写基本内容。
专家咨询与论证:通过电子邮件和线上会议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和论证。根据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等级划分标准确定推荐强度,并通过德尔菲法评估每条推荐的证据,最终形成共识终稿。推荐强度分为 a 级(强推荐)、b 级(弱推荐),其中 a 级推荐表示有高质量证据支持,临床应用时获益明显大于风险;b 级推荐表示证据质量中等,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
三、共识内容
(一) 定义和意义
定义: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指在患者术后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依据患者个体情况,在医护人员或照护者协助下尽早进行的下床活动,包括卧位到坐位练习、坐位到站位练习、转移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
意义:促进呼吸功能恢复,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减轻腹胀、便秘等胃肠道不适;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
(二)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风险评估
意识与生命体征: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在正常范围是安全下床活动的前提。患者下床活动前,医务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意识、配合程度,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在患者清醒、配合、生命体征平稳时协助其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推荐强度:a 级;共识度:100%)。
营养状况:患者营养状况可直接影响其下床活动能力,营养风险患者应给予营养支持治疗,以确保患者术后下床活动安全。正确使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如 NRS 2002)动态评估患者术后营养风险,配合医生、营养师及照护者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营养支持方案,患者营养支持目标血清白蛋白>35g/L(推荐强度:a 级;共识度:93%)。
运动功能:术后直立不耐受患者应谨慎下床活动,下床活动前可使用徒手肌力测试等方法评估患者肌力水平,当患者下肢徒手肌力测试≥3 级时,可协助其下床活动(推荐强度:b 级;共识度:95%)。
心理状态:住院环境、手术、围手术期治疗干预均可能成为患者负性心理状态的应激源,医务人员应在患者围手术期全程动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早识别患者负性情绪,必要时使用心理测评工具(如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HADS)、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员协同干预,避免患者负性心理状态影响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依从性(推荐强度:b 级;共识度:100%)。
管路安全:对于颈椎前路手术术后带管患者,医务人员应关注管道固定、引流、引流口周围皮肤及患者全身症状等情况,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拔除各类留置管道,提高患者下床活动安全性及舒适度;对于术后因治疗需要,确需留置管道且医生评估可带管下床活动者,应保证管道稳妥固定,必要时使用移动输液架、移动置物架等器具辅助患者下床活动(推荐强度:a 级;共识度:100%)。
(三)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实施措施
健康宣教: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开展前后,应向患者、家属及其他照护者进行有效的知识宣教及正向反馈,以宣教对象能接纳的形式(如专项讲座、面对面宣教、发放健康手册、视频宣讲等)讲解下床活动相关知识与注意事项,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早期下床活动方案中(推荐强度:b 级;共识度:100%)。宣教内容包括早期下床活动的目的、意义、必要性;下床活动的最佳时间、下床活动的正确方法、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反应(头晕、恶心、跌倒等)及对应的处理措施 。
镇痛管理:关注患者疼痛主诉,正确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反馈患者疼痛,采用物理(如冷敷、热敷、按摩等)、心理(如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及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等多模式镇痛方案,促进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推荐强度:a 级;共识度:100%)。
下床活动训练:医生、康复治疗师及护士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需求,形成包括下床活动方式、下床活动时长及下床活动频率的个性化运动指导方案,密切关注下床运动过程中患者安全,促进康复训练目标达成(推荐强度:b 级;共识度:100%)。
下床活动方式:卧位到坐位练习时,先 将床头摇高 30° - 60°,患者适应数分钟后,双腿垂于床边,在他人协助下缓慢坐起;坐位到站位练习时,患者在床边坐好,双脚着地,双手扶住床边或他人协助下缓慢站起;转移训练可借助助行器、轮椅等辅助器具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包括穿衣、洗漱、进食等 。
下床活动时长:建议以患者具体情况而视,在患者耐受范围内,10 - 20min / 次。
下床活动频率:遵循 “提高患者自信”“尽早离床”“安全而不加重疼痛”“主动运动为主被动为辅”“适应性起步逐渐增量” 的原则,首次下床行走顺利的患者至少步行 5m;首次下床行走后第 1 天至少步行 2 次,每次至少 10m,逐渐增加 。
效果评价:早期下床活动方案实施后,医务人员应采用量化指标(如患者活动步数、活动距离、活动时间等)评价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实施效果,同时注重患者自我报告结局结果(如患者对下床活动的感受、舒适度等),为更新、改进早期下床活动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推荐强度:b 级;共识度:100%)。
四、小结
本共识基于循证证据及国内专家临床实践经验,就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评估、早期下床活动的内容等方面,形成了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方案专家共识,可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参考证据。目前,国内的研究在关于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具体实施内容方面仍较为模糊,后续仍有较大的细化空间。随着加速康复的广泛推广与应用,未来还需纳入更多全面、科学的研究以完善证据的细节内容,以期为临床提供适用的循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