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针刀临床诊疗指南
一、引言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常被称为 “冻结肩”“五十肩”,多发于 50 岁左右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其主要特征为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发展,针刀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逐渐在肩周炎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指南旨在规范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操作,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合理的诊疗依据。
二、定义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类以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滑囊等软组织退行性病变及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导致肩部疼痛且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的疾病。
三、病因
年龄因素:50 岁左右人群身体机能衰退,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如肱二头肌长头等结缔组织老化、退变,对肩关节的保护和支持作用减弱。
慢性劳损:长期从事体力劳动、频繁进行肩部活动的人群,如搬运工、运动员等,因肩部反复磨损,易引发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渗出、粘连和挛缩 。
外伤因素:虽然肩周炎多无明显外伤史,但部分患者有肩部陈旧性损伤,如曾受到撞击、拉伤等,损伤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逐渐发展为肩周炎。
内分泌因素:女性在绝经前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肩关节周围组织的代谢和修复,增加肩周炎发病风险。
四、诊断
症状
疼痛:肩部疼痛为渐进性,起初可能仅在活动时出现,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可扩散至肩部前外侧、上臂上部及中部,甚至前臂屈肌表面,夜间疼痛尤其明显,影响睡眠。
活动受限:肩关节活动时,肩部肌肉出现明显痉挛,外展、外旋、背屈及内旋等动作受限,病情严重时,肩关节活动度严重下降,如梳头、穿衣、叉腰等日常动作难以完成。
体征
压痛:在喙突处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冈上肌抵止端、肩峰下滑囊、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止端等部位,常有明显压痛。
肌肉萎缩:病程较长者,肩部肌肉可出现失用性肌萎缩,尤其是三角肌,表现为肩部外观变平,肌肉力量减弱。
影像学检查
X 线检查:部分患者可见骨质疏松,冈上肌腱钙化或大结节处有高密度影,有助于排除骨折、脱位等其他肩部疾病。
MRI 检查:可清晰显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如肌腱损伤、滑囊炎、关节囊增厚等,对肩周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五、针刀治疗
治疗原则:对肩周病变点进行松解粘连、减张,恢复肩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缓解疼痛。
操作前准备
体位选择:根据治疗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如坐位、仰卧位或俯卧位,确保患者舒适、稳定,便于医生操作。
消毒铺巾:对施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范围应足够大,铺无菌洞巾,暴露治疗区域。
局部麻醉: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可在施术部位注射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减轻患者术中疼痛。
进针点选择
喙突处: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此处粘连可影响肩关节的前屈和内收功能。
冈上肌抵止端:冈上肌对肩关节的外展起重要作用,此处病变可导致外展受限和疼痛。
肩峰下滑囊:肩峰下滑囊炎是肩周炎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对其进行松解可减轻炎症和疼痛。
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止端:这两块肌肉参与肩关节的外旋和后伸,其抵止端的粘连会影响这些动作的完成。
其他压痛点:根据患者肩部的具体压痛情况,可在其他明显压痛点处进行针刀治疗。
操作方法
采用合适规格的针刀,如 0.5mm×50mm,在各进针点,使针刀与皮肤呈 90° 角进刀,进刀深度一般为 0.5 - 1.5cm 。
对各针点进行纵行疏通法,每个进针点重复 2 - 3 次,以松解粘连。若遇到结节和条索,可采用纵行切开法或切开瘢痕法,将粘连组织彻底分离。
手术结束后,用纱布覆盖进针点并按压止血,防止出血和感染。
治疗频次与疗程:一般每周进行 1 - 2 次针刀治疗,3 - 5 次为一个疗程,具体疗程根据患者病情和恢复情况而定。
六、术后康复
物理治疗:术后可配合热敷、红外线照射、超声波等物理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功能锻炼:鼓励患者积极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如爬墙运动、体后拉手、外旋锻炼等,每日 3 - 5 次,每次活动量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增加,以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
七、注意事项
避免损伤神经血管:在喙突处治疗时,要准确摸准喙突尖,采用指切进针,避免损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
避开重要结构:冈上肌进刀点要避开冈上切,防止伤及肩胛上神经;在肱骨结节间沟治疗时,刀口线应平行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方向,避免横切断肌腱。
定期复查: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如出现疼痛加剧、肿胀不消、感染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