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髌下脂肪垫损伤针刀临床诊疗指南

作者: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发布时间:2025-02-06 07:37浏览:

 髌下脂肪垫损伤针刀临床诊疗指南
一、引言
髌下脂肪垫损伤(IFP)是因各种因素刺激,致使髌下脂肪垫产生急、慢性无菌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以及活动受限。在临床治疗中,目前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针刀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国内外一直缺乏针对 IFP 针刀治疗的临床诊疗指南。本指南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支持下,组织了临床医学、方法学以及循证医学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对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及针刀治疗的具体内容进行系统阐述,旨在指导临床医师安全、有效地运用针刀治疗 IFP。
二、定义
髌下脂肪垫位于膝关节腔内,在髌骨下方、髌韧带内侧 。各种原因,如外伤(摔倒后膝盖着地等导致的撕裂性损伤)、长期过度劳累(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频繁进行膝关节活动,使脂肪垫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引发劳损),都可能引发髌下脂肪垫损伤,造成局部出血水肿、慢性钝痛等症状。
三、诊断
病史:患者可能有明确的外伤史,如摔倒后膝盖着地;也可能存在长期的膝关节过度使用情况,例如运动员、长期锻炼人群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
症状:
疼痛:疼痛多位于髌骨下方、髌韧带两侧,在膝关节屈伸、跑跳时疼痛明显加剧。
肿胀:损伤时可出现膝关节腔少量积液,髌韧带两侧有明显压痛和肿胀。
活动受限:膝关节活动时,髌下脂肪垫受夹击或冲击,导致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体征:
视诊:腿部肌肉可能出现明显萎缩现象。
触诊:膝关节前方可摸到圆形凸起,触摸时有疼痛感。
听诊:部分患者腘窝内可听到杂音。
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X 线检查:膝关节侧位片可能显示脂肪垫支架的纹理增粗,少数可见脂肪垫钙化阴影。
超声检查:高频超声(探头频率 10mhz)下可见脂肪垫肿胀、增厚、内部回声减弱,存在低回声区或无液暗区,若有钙化灶则会出现致密的强回声亮点 。
MRI 检查:可见脂肪垫肿胀、增厚,T1WI 呈现条状、斑片状低信号,后缘边缘模糊或撕裂;T2WI 抑脂表现为条状、斑片状高信号,可能出现囊性变或高信号钙化灶。
肌电图检查: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损伤等情况,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四、鉴别诊断
髌腱劳损:疼痛集中在髌骨直下方,且有压痛,伸膝功能受限。
髌骨软化症:主要以膝关节过伸疼痛为主,髌骨研磨试验呈阳性,膝关节半屈曲位时会出现膝关节酸痛。
髌腱周围炎:疼痛范围较髌下脂肪垫损伤更广泛,主症为髌腱周围疼痛,并且可触及捻发音。
髌下滑囊炎:髌腱周围有酸胀痛,适度运动后疼痛有所缓解,肿胀处可触及囊性感,推挤时可向髌韧带两侧滑动。
膝骨关节炎:膝关节疼痛,用力时疼痛加剧,甚至出现跛行,可见膝关节内翻、外翻畸形,股四头肌轻度萎缩。
五、针刀治疗
治疗原则:以疏通气血、松解粘连为主要原则。
治疗点选择: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髌骨尖、髌韧带中点(压痛阳性时选用)、膝眼等部位作为治疗点。
操作前准备:
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并铺无菌洞巾,使治疗点正对洞巾中间。
根据患者实际状况,如疼痛不耐受或老年患者等,可在施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给予 0.5% 利多卡因 1.0 - 1.5ml / 治疗点局部麻醉,注射前务必确定回抽无血,一般局麻后 3 - 5 分钟进行针刀操作。
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方案:
选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置为肌肉骨骼超声模式,采用线阵探头,频率 10mhz;选用(0.8±0.2)*50mm 规格针刀进行松解。
将超声探头常规涂抹无菌耦合剂,用保护套包裹后置于髌骨下缘与胫骨粗隆间,对局部进行探查。在治疗点附近固定超声探头,待图像清晰显示呈高信号的髌下脂肪垫后,使针刀体与皮肤垂直,刀口线与纵轴线走向平行,避开神经和血管,将针刀刀口线到达髌韧带与脂肪垫之间进行切刺松解,以粘连松解为度。
待超声影像显示髌下脂肪垫松解后,退出针刀,局部压迫止血,用无菌敷料或创可贴覆盖针眼。
针刀治疗疗程:一般 10 - 14 天进行 1 次针刀松解,通常治疗 3 次。
六、术后康复与注意事项
康复训练:
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患者仰卧位,患肢伸直,股四头肌主动收缩牵拉髌骨向近心端移动,从缓慢收缩开始,逐渐用力至尽全力,持续 3 - 10 s 后放松,也可两膝交替进行,每次中间休息 2 - 3 min,反复 5 - 10 次。
腿抬高运动:患者卧位,下肢伸直,踝关节背屈,直腿抬高至最大限度,持续 5S,放松,同样可两膝交替进行,每日次数不限,循序渐进增加,以肌肉发酸为度。
注意事项:治疗后应避免膝关节过度活动,注意保暖,防止风寒湿邪侵袭。定期复查,观察恢复情况,如出现疼痛加剧、肿胀不消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