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寰枢椎脱位诊疗循证指南(2024)》的部分重要内容如下:
诊断标准
一般寰枢椎脱位:在标准颈椎侧位 X 线片上,成人寰齿前间距(ADI)>3mm 或儿童 ADI>5mm 时即可诊断。动力位 X 线片上 ADI 发生变化的,取最大值。若依据 X 线片诊断存疑,应增加重建 CT 或 MRI 检查。
游离齿状突:采用改良的 ADI 测量方法(寰椎前结节后缘到枢椎主体部分前缘延长线的距离),当改良 ADI>3mm(儿童 > 5mm)时即可诊断。
垂直脱位:采用寰枢垂直脱位指数(VAI),指寰椎前结节下缘到枢椎下终板距离和齿突尖到枢椎下终板距离的比值,正常值为 0.8-1.0,异常时考虑垂直脱位。
外科学分类
反映寰枢椎脱位连续变化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阶段:
初期:寰枢椎间不稳定,仅在某些情况下(如屈颈)才出现 ADI 增大。
进展期:寰枢椎侧块关节发生形变,寰枢对合关系异常继续进展,但头部用力屈伸可以纠正寰枢对合关系为正常。
严重阶段:寰枢椎之间高度丢失、垂直塌陷,患者无论如何改变颈椎体位,也无法得到寰枢椎的复位,但在牵引条件下,部分患者可复位为可复性脱位,牵引无法复位的则为难复性脱位。
末期:寰枢关节最终发生骨性融合,延脊髓受到严重压迫。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诊断标准
经过大重量充分牵引后,寰枢椎间未充分复位(判断依据为 ADI 和 VAI)即诊断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专科医生实施清醒或全身麻醉下颅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 1/6-1/5,清醒牵引不低于 1 周或全身麻醉下牵引不低于 10min。
手术指征
寰枢椎脱位诊断明确即具有外科手术指征(复位、减压、融合)。对尚未出现神经功能损害者,若影像显示其寰枢椎间未融合,由于发生外伤后可能出现严重延脊髓损伤,建议手术治疗。
术前影像学评估
术前应完善寰枢椎正、侧及屈伸位 X 线片及寰枢椎 CT 及 MRI。前者可评估寰枢椎稳定性、对合关系,后者可评估骨结构、侧块关节、延脊髓压迫程度、是否合并 Chiari 畸形及脊髓空洞等。
推荐术前行头颈部 CTA 评估血管变异情况,因为寰枢椎脱位患者头颈部血管(椎动脉、颈内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变异发生率高。
术后骨融合标准
寰枢椎术后的骨融合标准为寰枢间形成骨性连接,应参考寰枢椎 X 线片及重建 CT,需满足 X 线片上可见寰枢间形成骨性连接,动力位 X 线片上寰枢间无前后滑移及成角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