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骨密度测定:骨密度测定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常用方法有双能 X 线吸收法(DXA)、定量 CT(QCT)、定量超声等。其中 DXA 辐射量低、成本较低,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但正位腰椎测量区受腰椎退行性改变和腹主动脉钙化影响;QCT 可分别测量松质骨和皮质骨的密度,能排除骨骼周围软组织骨化影响,但设备要求高、辐射量及价格相对偏高;定量超声操作简便、无创、无辐射、成本低,但对 AS 患者累及的脊柱及髋关节等深部骨骼诊断价值有限。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史,若有则提示存在骨质疏松症可能。
临床症状评估:询问患者是否有骨疼痛,如腰背部、髋部、膝关节等负重部位的钝痛、酸痛或刺痛,是否有身高下降、驼背等表现,若存在这些症状,可能存在骨质疏松。
相关指标检查
疾病活动度评分:如巴斯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巴斯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活动指数(BASFI),可一定程度反映病情,但主观色彩较重。
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和 C 反应蛋白(CRP)可反映炎症活动强弱,但评估骨质疏松特异性不足。
平均血小板体积:可反映机体炎症活动程度,但 AS 患者骨密度与平均血小板体积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治疗
非药物治疗
运动:适当运动可改善骨密度、维持骨结构、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推荐每日至少进行 30 分钟的低负重、平衡和步态运动。
物理治疗:如脉冲电磁场、紫外线等可增加骨量,但与 AS 患者骨密度相关性尚需研究。
药物治疗
钙剂和维生素 D:具有调节骨代谢作用,虽有研究表明额外补充维生素 D 不一定能改善 AS 患者骨密度及骨折风险,但仍是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石药物,推荐补充常规需要量。
双膦酸盐:是强效破骨细胞抑制剂,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在 AS 继发骨质疏松中研究较少,疗效及安全性尚待验证。
生物制剂:部分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与骨代谢相关,肿瘤坏死因子 α 抑制剂理论上可阻断 AS 导致的骨吸收,白细胞介素 - 17 抑制剂苏金单抗可同时控制关节炎症和破骨细胞分化,但尚需临床研究证实。
非甾体抗炎药和传统抗风湿病情药:非甾体抗炎药和传统抗风湿病情药如柳氮磺吡啶或甲氨蝶呤等,有研究显示可使 AS 患者腰椎骨密度升高,可能与炎症控制后骨质吸收被抑制有关。
手术治疗:严重脊柱畸形或骨折等情况,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功能时,可能需手术治疗来矫正畸形、稳定脊柱、恢复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