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术语和定义
桡骨远端骨折: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 3cm 以内的骨折,又称为桡骨下端骨折。
外固定技术:通过外固定方法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和固定的治疗技术,包括夹板、石膏、支具、外固定架等技术手段。
手法复位:利用正骨手法实现移位骨折复位的一种治疗手段。
撬拨复位:对于手法不能整复的关节内骨折、关节邻近骨折,采用钢针穿过皮肤撬拨骨折块复位的技术。
新鲜骨折:幼儿受伤 1 周内的骨折,儿童受伤 2 周内的骨折,成人受伤 3 周内的骨折。
陈旧骨折:幼儿受伤超过 1 周的骨折,儿童受伤超过 2 周的骨折,成人受伤超过 3 周的骨折。
诊断
疾病诊断
有跌倒用手掌撑地或腕关节掌屈着地受伤病史。
伤后有腕部肿胀表现,并出现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X 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即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桡骨远端关节面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消失;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屈曲型骨折桡骨远端向掌侧移位。Barton 骨折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缘纵斜向断裂,伴有腕关节向背侧半脱位。反 Barton 骨折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侧缘纵斜向断裂,伴有腕关节向掌侧半脱位。
分型诊断
AO 分型:将桡骨远端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A 型)、部分关节内骨折(B 型)及完全关节内骨折(C 型)3 种基本类型。
根据受伤机制分型:分为伸直型(Colles 骨折)、屈曲型(Smith 骨折)、背侧缘骨折(Barton 骨折)和掌侧缘骨折(反 Barton 骨折)4 种类型。
中医辨证分型
血瘀气滞证:骨折早期,症见腕关节疼痛、肿胀明显、畸形、活动功能障碍,舌质暗、苔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骨折中期,症见腕关节肿胀和(或)畸形、活动功能障碍,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肝肾不足证:骨折后期,症见腕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疼痛隐隐,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
治疗原则
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优势技术结合原则。整体治疗坚持尚天裕教授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 中国接骨学(CO)的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16 字原则。
遵从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药辨证治疗遵循三期辨证原则。
分类治疗
无移位骨折的治疗:早期应用小夹板、石膏或支具固定 3~5 周,并口服、外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中期继续悬吊或固定,配合口服接骨续筋中药。后期配合分期功能训练,同时配合补益肝肾中药口服、中药薰洗。
移位骨折的治疗:早期新鲜桡骨远端骨折,根据骨折分型可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或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穿针固定,配合小夹板、石膏、支具及 CO 外固定架等各类外固定架加强固定的中西医结合穿针外固定方案进行治疗。术前、术后可根据中医辨证结果,口服、外用中药,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