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急诊急救 > 文章内容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2-19 09:38浏览:

 诊断与处理原则
诊断:根据 “全球心肌梗死定义” 标准进行诊断,注意甄别非特异性症状和非典型心电图改变,早期诊治不必等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电图呈典型 ST 段单相 “墓碑” 样抬高及坏死性 Q 波形成。
疑诊患者处理: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高敏肌钙蛋白(hs - cTn)、B 型脑钠肽(BNP)或 N 末端 B 型脑钠肽前体(NT - proBNP)和 D - 二聚体,排除主动脉夹层等类似疾病,必要时采用胸痛 “一站式” CT 增强扫描鉴别高危胸痛 “三联征”。
早期再灌注治疗原则:预计首次医疗接触(FMC)至导丝通过梗死相关动脉(IRA)时间≤120min,优先选择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策略;120min 内不能将患者转运至 PCI 医院,应于 FMC 30min 内给予溶栓治疗,溶栓后 2 - 24h 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预期 120min 内可行 PPCI,PPCI 前给予半剂量(5mg)重组葡激酶(r - SAK)溶栓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出现传染病大流行时,STEMI 溶栓治疗优先。
院前溶栓指导原则
条件要求:FMC 急救人员要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处理,建立远程协同救治系统。
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为急性胸痛持续 30min 以上但未超过 12h、符合 STEMI 心电图诊断标准、预计不能在 FMC 后 120min 内行 PPCI。对 STEMI 诊断存疑,特别是不能排除 AD 或自发冠状动脉夹层(SCAD)时为禁忌证。
双抗治疗:确诊后立即嚼服阿司匹林 300mg,继以 75 - 100mg、每日 1 次维持。年龄≤75 岁患者,溶栓前尽早给予氯吡格雷 300 - 600mg 负荷剂量,维持剂量 75mg、每日 1 次;年龄>75 岁患者,权衡利弊后考虑减量或半量溶栓及氯吡格雷首次剂量 75mg,维持量 75mg、每日 1 次;缺血高危或有氯吡格雷抵抗证据患者,溶栓前尽早给予替格瑞洛 180mg 负荷剂量,维持剂量 90mg、每日 2 次。
抗凝治疗:确诊 STEMI 后 10min 内静脉肝素抗凝,即刻静脉注射普通肝素 4000U(50 - 70U/kg),后续据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或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调整用量,早期首选普通肝素,不推荐溶栓合并磺达肝癸钠或比伐芦定抗凝。
溶栓药物选择及用法:建议采用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如阿替普酶(rt - PA)、瑞替普酶(r - PA)、r - SAK、替奈普酶(TNK - tPA)等。预期大于 120min 才能进行 PPCI 的患者,推荐药物 - 介入策略,溶栓后 2 - 24h 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溶栓并发症的治疗
出血防治:高出血风险患者避免连续、重叠且非减量应用抗栓药物;高龄、低体重及肾功能不全患者适当减量;使用肝素规范监测 ACT;溶栓后 PCI 选用桡动脉入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降低出血风险。明确颅内出血且 4h 内用过普通肝素,用鱼精蛋白中和;出现颅内出血相关症状恶化和(或)伴有占位效应的脑实质大量出血,使用冷沉淀,禁忌或不能及时获得时用氨甲环酸或氨基己酸;因出血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积极补充容量,收缩压<90mmHg 等情况考虑输血。
心律失常处理:尽快开通 IRA,改善心肌灌注,纠正缺血缺氧,维持稳定的心电生理状态,去除或纠正诱因,针对心律失常特点和危险程度,采用非药物(电除颤或电复律)和(或)药物(以静脉药物为主)治疗。
救治体系建设
具有 PCI 条件的医院应承担 STEMI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任务,组建 PCI 团队,建立院内绿色通道,使 D - to - B 小于 60min。
PCI 医院负责区域内人员培训,加强健康宣教和就诊指导,突出 “120min 黄金抢救时间和拨打 120” 的科普。
诊断明确的 STEMI,若能在 120min 内转运并完成 PPCI,尽可能绕行非 PCI 医院、急诊室和 CCU 直达导管室;若不能在 120min 内完成转运及 PPCI,或患者胸痛发病<3h,考虑在救护车上启动院前溶栓治疗,溶栓后 2 - 24h 进行冠状动脉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