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定义
双腔胃肠营养管是一种经口/鼻、咽、食管、胃置入十二指肠或者空肠,可同时行肠内营养和胃肠减压的二合一管道。胃管主要用于胃肠减压、引流、胃内给药;肠管主要用于肠内营养、肠内给药。
适应证
需同时满足需要留置肠管和胃管的条件:
需要留置胃管: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
意识障碍或吞咽障碍(不能经口安全进食者):可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估意识障碍;洼田饮水试验(WST)5 级患者被判定为吞咽障碍,WST 2-4 级患者可联合使用容积-黏度吞咽测试(V-VST)等吞咽功能评估方法综合判断。
需胃肠减压或胃内引流:如胃瘫、胃残余量>500mL/6h、胃食管反流病、急性重症胰腺炎、食管胃底吻合口瘘、胃瘘、十二指肠瘘、胃癌根治术后恢复期等。
不能经口进食,但需严格胃内给药:如多潘立酮片、莫沙必利片、利伐沙班片等主要在胃内吸收的药物。
需要留置肠管: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
高误吸风险:存在高龄(>70 岁)、意识障碍、误吸史、胃残余量>250mL、腹内压>12mmHg、机械通气、人工气道、床头抬高 < 30°、使用镇静或肌松药物、痰液或口咽部分泌物多等 1 种或多种高危因素,可使用相关误吸风险评估量表综合判断。
经胃内喂养不耐受且应用胃动力药效果不佳:喂养不耐受指喂养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内营养输注量减少。
置管及维护
置管: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置管方式,可在床旁超声、X 线等辅助下确保置管位置准确。
固定:做好鼻部或口腔处的固定,防止管道移位、脱出,在外露的导管端做好标识,定期检查固定情况,注意观察固定部位皮肤有无受压、红肿等。
通畅维护:定期用 20-30ml 的生理盐水等冲洗管道,在输注营养液前后、给药前后都要进行冲洗,防止营养液或药物残留堵塞管道。
营养液管理:根据患者营养需求和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液,严格遵循营养液的配制、保存及输注要求,控制输注速度和温度,开始时速度宜慢,逐渐增加至目标喂养量,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耐受表现。
拔管指征
患者病情好转,意识恢复,吞咽功能恢复,能经口安全进食,可考虑拔管。
胃肠功能恢复,不再需要胃肠减压,且肠内营养能通过其他更适宜的方式进行,如患者可耐受口服营养补充等。
患者出现无法耐受双腔胃肠营养管,如严重的咽喉部不适、鼻腔黏膜损伤等,且评估无继续留置的必要。
预计患者短期内不会再需要肠内营养和胃肠减压,可考虑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