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阈值界定
界定 “高海拔” 阈值困难,个体对高海拔缺氧耐受性及病理生理反应差异大。一般认为海拔 2500 米以上未经适应的低海拔居民易患急性高原病,但易感人群在海拔 2000 米以下也可能患急性高山病(AMS),极少数会出现高原肺水肿(HAPE),海拔低于 2500 米不能排除急性高原病诊断。
AMS 和高原脑水肿(HACE)
预防策略
渐进式上升:睡眠时海拔高度每天变化不超 500 米,连续升高 3-4 天后安排至少 1 天休息。特殊情况需 1 天到达目标海拔时,升海拔前后要安排适应日,保证总体上升速度每天 500 米以下。
药物预防:低风险可不药物预防,中 - 高风险在缓升海拔基础上用药。乙酰唑胺为首选,不耐受或过敏可用地塞米松替代。特殊高风险情况,如军事或救援需迅速上升超 3500 米并体力活动,可乙酰唑胺和地塞米松联用。药物宜在升海拔前一天服用,到最高海拔停留满 2 天后可停用,上升快出现症状可延长用药 2-4 天。
诊断方法
AMS 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包括头痛、食欲不振、恶心、疲劳、头晕或眩晕等,通常在到高海拔地区后几小时到 3 天内出现。可参考路易斯湖急性高原病评分和环境症状问卷。
HACE 诊断:共济失调常为最早表现,还有头痛、恶心、呕吐、冷漠、易怒、疲劳及意识障碍等。医疗资源充足时,头颅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可排除其他疾病,头颅 MRI 检查可见胼胝体在 FLAIR 和 T2 序列高信号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微出血灶。
治疗方法
暂停上升,计划下降:轻 - 中度 AMS 患者在当前海拔停留,对症支持治疗,如用非阿片类镇痛药缓解头痛、止吐药控制恶心呕吐,1-3 天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则下降海拔;重度 AMS 患者立即停止上升并转移到低海拔地区。
吸氧或使用便携式高压氧舱:HACE 治疗要持续供氧,维持氧饱和度在 90% 以上,条件限制时可用便携式高压氧舱替代。
药物治疗:轻度 AMS 患者药物治疗非首选,中 - 重度患者可考虑乙酰唑胺与地塞米松联合;疑似 HACE 患者推荐用地塞米松治疗。
何时继续上升:症状缓解或消失后才可再升高海拔,症状持续则禁止。
HAPE
预防策略
渐进式上升:同 AMS 和 HACE 的预防建议。
药物预防:曾患 HAPE,尤其是多次发作者考虑药物预防。硝苯地平为首选,前往高海拔地区前一天开始服用,持续至计划开始下降或在最高海拔停留满 4 天,上升速度超推荐范围可能需延长至 7 天,开始下降时停用。
诊断方法:需考虑患者病史、高海拔经历、症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等。患者会出现干咳、疲乏、虚弱、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随病情发展,轻微活动甚至休息时呼吸不畅。
针对 COVID-19 患者高海拔旅行
额外给出推荐意见,但具体内容在解读中暂未详细提及。总体而言,2024 版指南更全面和细致,增加了诊断内容,对临床医生和高海拔旅行者在急性高原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