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分类
定义:闭袢性小肠梗阻是指节段小肠的输入袢、输出袢通过粘连、卡压、扭转、占位等形式,同时固定在一个区域,阻断了肠内容物的进出,形成一个孤立的闭袢,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肠缺血、肠坏死。
分类:依据病因可分为肠扭转型、粘连带卡压型、内疝型及腹外疝型;依据血液循环障碍程度可分为单纯性闭袢性小肠梗阻、绞窄性闭袢性小肠梗阻;依据梗阻的部位可分为高位和低位闭袢性小肠梗阻。
症状体征
症状:包括剧烈腹痛,多位于中下腹或脐周,呈持续性发作并阵发性加剧;腹胀程度不一;高位梗阻早期有剧烈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可出现腹部包块;继发肠坏死时,常合并高热、意识改变、休克等全身症状。
体征:视诊可见腹部不对称隆起、局部包块或肠型、全腹膨隆;听诊在闭袢肠管近端早期有高亢肠鸣音或气过水声,进展为肠绞窄、肠坏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叩诊若有腹水,移动性浊音可为阳性;触诊闭袢继发肠缺血、肠坏死时,腹部包块有压痛,伴有腹膜刺激征。
辅助检查
首选检查:急诊 CT 平扫是首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判断梗阻位置、数量、绞窄情况及并发症,可见 C 形或 U 形肠袢、咖啡豆征、鸟嘴征、漩涡征等特征,肠壁增厚、肠腔扩张等提示可能合并肠绞窄。必要时进行增强 CT 扫描,以明确血运阻断位置及肠壁强化情况等。
补充检查:腹部立位片、超声、MRI 可作为不能接受 CT 检查的补充诊断。腹部立位片提示 “咖啡豆征”“假肿瘤征” 时,需进一步排查;超声检查可用于孕妇或危重不便搬运患者,但易受腹腔胀气干扰;MRI 检查时间长,一般不作为首选。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 - 淋巴细胞比率(PLR)异常升高,降钙素原(PCT)>0.5ng/mL、C 反应蛋白(CRP)>150mg/L 或 CRP 与白蛋白的比值(CRP/Alb)>1.32 等,可提示肠绞窄、肠缺血可能。
治疗
基础治疗:确诊后,禁饮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应用抗生素等是基础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确诊为闭袢性小肠梗阻后,均应积极手术治疗。腹腔镜既可检查有无闭袢性小肠梗阻,又可在腹腔镜下治疗梗阻,但适应证较严格。
非手术治疗:特殊情况下可进行非手术治疗,但非手术治疗较手术治疗复发风险增加,复发时间缩短,若无效仍应积极手术治疗。
康复及预后:术后必要的静脉营养,尽早过渡至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预后。优化围手术期相关临床路径有助于患者康复。高龄、基础病和手术延误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既往梗阻发作次数越多复发风险越大。出院应以保障患者安全为前提,制定可量化、具可操作性的出院标准,术后定期复查,制定综合出院随访计划及再入院 “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