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
危险因素
疾病危险因素:颅腔内容物体积或量增加,如脑出血、脑水肿、脑积水、颅内静脉回流受阻或过度灌注等;颅腔容积缩小,如颅内占位性病变、颅骨大片凹陷性骨折等;其他,如中毒、颅内感染性及代谢性病变等。
护理操作相关危险因素:患者头颈部过度扭曲、发热、呼吸道不通畅、吸痰、疼痛等。
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复视,继而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视乳头水肿等。
监测
目标颅内压:成人颅内压正常范围为 5mmHg-15mmHg,应避免颅内压 > 20mmHg 持续 30min 以上,或颅内压 > 25mmHg 持续 10min 以上,或颅内压 > 30mmHg 持续 5min 以上。
校准及维护
零基准线:仰卧位时,宜将外耳道作为零基准线;侧卧位时,宜将眉心平面作为零基准线。
探头维护:监测时患者头部垫无菌巾,将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发生脑脊液漏、感染、皮肤损伤等,探头留置时间为 7-14d,若颅内压 < 5mmHg,应观察探头是否脱出、有无脑脊液引流过度、脑脊液漏或脱水药物使用过量的情况。
防控策略
体位变换
体位摆放:患者应抬高床头 30°,不宜超过 45°,保持头颈处于中线位置,减少颈部过度屈曲或旋转。合并癫痫持续状态时,宜侧卧且床头抬高 30°;舌后坠、频繁呕吐时,宜保持左右侧卧位或使用型号适宜的口咽通气道。
翻身频次:翻身时颅内压可能会短暂升高,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翻身频次,翻身时床头宜保持 15°,注意头、颈、肩处于一条直线。
气道管理与机械通气
气道管理:在实施气管内吸痰、振动排痰等胸部物理治疗时应尽可能缩短时间 (<30min)。对于气道保护能力评分 < 3 分的患者,宜采用改良深部吸痰方式;对于气道保护能力评分≥3 分的患者,可依据情况进行浅吸引。吸痰前后给予 30-60s 纯氧吸入,气道吸引持续时间 < 10s。
机械通气设置:潮气量为 6ml/kg 及维持氧合所需的最低呼气末正压通气,维持血氧分压 80-120mmHg、血氧饱和度 > 94%。
减轻疼痛,防止躁动
减轻疼痛:清醒配合的患者选择数字评定量表(NRS)进行疼痛评估,昏迷患者采用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或行为疼痛评估量表(BPS)进行疼痛评估,镇痛目标为 NRS<4 分,CPOT<3 分,BPS<5 分。
防止躁动:采用躁动 - 镇静量表(RASS)进行患者镇静评估。浅镇静者维持 RASS 评分为 - 2-1 分,深镇静者维持 RASS 评分为 - 4-3 分,合并应用神经 - 肌肉阻滞剂者维持 RASS 评分为 - 5 分。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脱水药物的使用:建议经中心静脉或粗大的外周静脉在 10-20min 内输入目标剂量甘露醇;不推荐经颈内静脉建立中心静脉。建议使用精密输液器输注甘露醇。
其他药物:经中心静脉输注浓度一般为 3.0% 的氯化钠溶液,输注速度不可超过 650ml/h。不推荐采用目视法或划线法输注半量甘露醇,宜使用输注泵系统经中心静脉输注。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急性肾损伤:使用大剂量甘露醇的患者,应记录尿液的颜色、性质、量及 24h 液体出入量,一旦发现少尿、无尿或血尿,及时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水电解质紊乱:使用甘露醇及高渗氯化钠溶液降颅内压时常出现电解质紊乱,发生高钠血症时,可给予口服或鼻饲白水,维持血钠水平为 145-155mmol/L。
肠内喂养不耐受:患者是喂养不耐受的高危人群,护士应早期识别并处理腹胀、胃潴留、便秘等问题。
急救与护理
脑疝的急救:建议由 2-3 名医护人员协同配合完成。已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患者,可遵医嘱通过脑室外引流来辅助控制颅内压,同时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护理
脑脊液外引流的护理:引流管最高点应高于侧脑室平面 10-15cm,控制脑脊液引流量和速度,引流量一般不超过 500ml/d,速度 < 15-20ml/h,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脱管、堵管、过度引流、低颅压头痛等并发症的发生。
去骨瓣减压手术的护理:术后床头抬高 25°-30°。敷料包扎不宜过紧,查看骨窗处皮肤的颜色及血运、脑组织膨出情况、皮肤紧张度。确保引流通畅,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