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推荐意见 1:SIC 是从适度免疫血栓发展成过度血栓炎症的过程(推荐强度 Ⅱ,证据等级 D)。免疫血栓是感染早期机体在微血管内形成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血栓。免疫血栓过度形成可导致血栓炎症的失调和扩散,进而发生 SIC。免疫血栓形成是由白细胞和血小板共同参与的先天固有免疫反应。中性粒细胞死亡后释放出 DNA 和组蛋白组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NETs 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共同组成免疫血栓。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可通过类似中性粒细胞的机制形成胞外诱捕网(ETs),加强免疫血栓形成效应。当系统性免疫反应持续进行时,广泛形成的免疫微血栓会导致血栓炎症失控,加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形成毛细血管渗漏和消耗性凝血病,乃至 DIC 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分型
推荐意见 2:SIC 可分为高凝血症和低凝血症两种表型,临床上可表现为血栓形成和(或)出血(推荐强度 Ⅱ,证据等级 C)。当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可通过 PAMPs 或 DAMPs 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协同炎性细胞和血小板共同释放大量 TF,通过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促进纤维蛋白与血小板在微血管内广泛形成微血栓,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当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后,可导致显著的低凝血症,机体表现为出血倾向甚至发生出血。
实验室评估
推荐意见 3:充分使用凝血实验室指标对 SIC 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动态评估(推荐强度 Ⅱ,证据等级 C)。根据检测原理的不同,凝血实验室指标可分为以血浆标本为检测对象的指标和以全血标本为检测对象的指标。血浆标本的凝血指标重在反映某一个或几个凝血蛋白的活性,全血标本的凝血指标重在反映凝血功能的整体效应。
诊断
推荐意见 4:推荐使用中国 SIC 评分系统诊断 SIC,使用 ISTH-DIC 评分诊断脓毒症性 DIC(推荐强度 Ⅱ,证据等级 B)。ISTH 推荐的 SIC 评分系统纳入了 PT 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和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SOFA)3 项指标,评分≥4 分即可诊断 SIC。ISTH 推荐的 DIC 积分系统纳入了 P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 D - 二聚体等指标进行积分,评分≥5 分即可诊断显性 DIC。当 ISTH - DIC 积分达到最高的 8 分且血乳酸水平 > 2mmol/L 时,可诊断凝血衰竭。
治疗
相关推荐意见可能涉及到抗感染治疗、抗凝治疗、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等支持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方面,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凝血状态进行个体化治疗等。如对于高凝血症患者,在无明显出血的情况下,可能在充分抗感染等基础上,适当考虑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和扩大等;对于低凝血症有出血倾向或已经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及时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必要时使用止血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