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意义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的异常反应所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早期和恰当的抗感染治疗可以改善其预后,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治疗脓毒症的常用抗感染药物。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时间依赖性杀菌特点,延长输注时间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优化药物 PK/PD、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的方法。因此该共识旨在总结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实践。
相关基础理论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杀菌效果呈时间依赖性,当血清中的药物浓度持续高于目标病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时,抗菌效果最好。常规 30-60 分钟的短时间输注会使血药浓度产生峰、谷波动,而延长输注法(将单次剂量延长至 2-4 小时内注入,或以每日总剂量连续输注)能提供更持续高于 MIC 的血药浓度,进而可能改善疗效并减少细菌耐药。
有效性分析
多项荟萃分析支持:多项荟萃分析提示延长输注给药法可改善患者的死亡率、临床治愈率,或两种效果兼有。如一项纳入 18 项随机临床试验、9108 例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危重成人患者的系统性评价和 Meta 分析显示,延长性输注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间歇性输注相比,90 天全因死亡率的合并估计风险比为 0.86(95% CI 0.72-0.98),且与降低重症监护病房的死亡风险和增加临床治愈率相关。
特定药物可能更有效:有荟萃分析表明,延长输注法的益处可能存在药剂特异性,例如仅哌拉西林 - 他唑巴坦有益,而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则可能无明显益处。
安全性分析
现有研究及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基本没有发现采用延长输注法给药存在毒性增加或者其他危害的证据。
临床使用要点
适用人群:主要适用于成人脓毒症患者,尤其是感染革兰氏阴性菌且 MIC 较高的患者,以及因药物清除率、分布容积、液体平衡和蛋白质结合力改变而导致药代动力学经常变化的危重患者。
药物选择:不同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延长输注时的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如哌拉西林 - 他唑巴坦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延长输注效果,临床可根据病原菌类型、药物特性等选择。
输注方式及剂量调整:延长输注包括将单次剂量延长至 2-4 小时内注入,或以每日总剂量连续输注等方式。同时,需根据患者的肾功能状态等适当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