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原则
尽早康复原则: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实施康复计划,一般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稳定 24-48 小时后,符合指南列出的适应症即可开展。
个性化康复原则:以患者为中心,基于评定结果和临床风险控制制定个体化方案,考虑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临床合并症等多种因素。
安全可控原则:严格核对介入标准,全程监管风险,病情变化时暂停康复。
综合干预原则:多学科团队协作开展综合性康复治疗,康复团队由多专业人员组成。
康复实施通则
患者定期接受专业指导,保证合理康复时间、模式和强度。
依据年龄、合并症、功能障碍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目标并合理实施康复。
关注整体健康状况,考虑环境和个人因素影响。
根据功能障碍特点和早期患者风险因素制定康复干预时间、频率、模式、强度、总量及进阶。
康复实施流程
包括建立个人信息档案、签署《康复知情同意书》、康复介入评估、康复评定、制定康复目标和计划、实施 / 调整康复方案、康复疗效评定、转介、随访等环节。
康复内容
运动功能康复
不能主动配合患者:良肢位的摆放、床上被动体位转移、主 / 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等。
能主动配合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增加肌力训练、主动翻身训练、床边坐位训练等。
循环功能康复
不能配合时:定时翻身、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等。
少量配合时:增加支具运用、Fowler 体位、床边被动单车训练等。
中度配合时:增加床上直立坐位、被动床椅转移等。
完全配合时:床椅转移训练、辅助站立 / 步行训练等。
呼吸功能康复
胸廓放松训练:主动 / 被动胸廓放松训练、胸廓扩体位引流等。
气道廓清技术:使用呼气正压仪、主动循环呼吸等。
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抗阻呼吸训练等。
咳嗽训练:声带闭合训练、手法辅助咳痰训练等。
吞咽功能康复
意识清醒可配合或部分配合时:吞咽肌电刺激训练、口咽部感觉刺激训练等。
意识清醒能部分配合时:口颜面肌肉运动训练、咽部肌肉运动训练等。
意识清醒能够配合时:在上述基础上根据进食能力开展摄食训练。
意识障碍康复
常规对症治疗:针对意识障患者的原因分别予降颅压、补液、抗感染等,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以改善意识障碍,包括促醒药物等。
促醒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促醒治疗,包括听觉刺激、视觉刺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