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血管再通术治疗额面部注射透明质酸美容致眼动脉栓塞视力受损专家共识要点
一、引言
随着美容行业发展,额面部注射透明质酸美容日益普遍,然而,眼动脉栓塞作为严重并发症,可致视力受损甚至失明。介入血管再通术为这类视力受损患者带来新希望,本共识旨在规范其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二、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额面部注射透明质酸时,若误将填充剂注入血管,可导致血管阻塞。眼动脉是颈内动脉分支,面部丰富血管与眼动脉存在交通支,填充剂经交通支进入眼动脉,造成眼动脉栓塞,引起视网膜和视神经缺血,导致视力受损。
临床特点:注射后短时间内(数分钟至数小时)突发视力下降,可伴有眼部疼痛、眼球运动障碍、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等症状。视力下降程度不一,严重者可致无光感。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苍白、水肿,黄斑区 “樱桃红” 征,这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典型表现。
三、诊断
病史与症状:详细询问患者美容注射史,包括注射部位、时间、注射物质等。结合突发视力下降及眼部相关症状,初步判断眼动脉栓塞可能。
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准确测量患者视力,记录视力受损程度,是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重要指标。
眼压测量:部分患者眼压可能升高,了解眼压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及选择治疗方案。
眼底检查:直接观察眼底视网膜、黄斑、血管等结构变化,明确是否存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典型表现。
眼部超声:可显示眼内结构,评估视网膜血流情况,辅助诊断眼动脉栓塞。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能清晰显示视网膜血管充盈情况,确定栓塞部位和程度,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影像学检查
头颅 CT 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了解头面部血管走行及栓塞情况,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血管栓塞金标准,可直观显示眼动脉及分支栓塞部位、程度和侧支循环情况。
四、介入血管再通术治疗
治疗时机:强调尽早治疗,发病后数小时内是治疗黄金时间,一般建议在 6 - 8 小时内进行介入血管再通术,以提高视力恢复可能性。时间越久,视网膜和视神经不可逆损伤风险越高。
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了解患者对手术耐受性。评估患者视力、眼部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药物准备:准备好术中所需药物,如血管扩张剂(罂粟碱)、溶栓药物(尿激酶)等,用于解除血管痉挛、溶解血栓。
器械准备:备好介入手术所需器械,如导管、导丝、微导管、微导丝等,确保器械性能良好。
手术操作
血管穿刺:常采用股动脉穿刺,在局部麻醉下,使用穿刺针经皮穿刺股动脉,置入血管鞘,为后续导管操作建立通道。
血管造影:通过血管鞘将导管送至颈内动脉,注入造影剂,进行 DSA 检查,明确眼动脉栓塞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
再通操作:根据造影结果,将微导管超选择插入眼动脉或其分支,接近栓塞部位。经微导管注入血管扩张剂和溶栓药物,解除血管痉挛,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操作过程需密切监测患者视力、眼部症状及生命体征变化。
术后处理
病情监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视力、眼部症状、生命体征变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视力测量等,评估治疗效果。监测患者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药物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患者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药物等,改善视网膜和视神经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眼部护理:注意眼部清洁,预防感染。指导患者正确用眼,避免过度用眼。
五、并发症及处理
出血:介入手术过程可能损伤血管导致出血。少量出血可通过局部压迫止血;大量出血需立即停止手术,进行相应止血措施,如使用止血药物、血管栓塞等,必要时外科手术止血。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可降低感染风险。若发生感染,根据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进行局部清创处理。
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通后,可能出现再灌注损伤,导致视网膜和视神经进一步损伤。可使用抗氧化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再灌注损伤。
六、预后评估
视力恢复评估:术后定期测量患者视力,观察视力恢复情况。一般术后数天至数周内视力逐渐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因视网膜和视神经不可逆损伤,视力恢复不佳。
眼部功能评估:除视力外,评估患者视野、色觉、眼球运动等眼部功能,全面了解患者眼部恢复情况。
影响预后因素:治疗时机、栓塞程度、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等影响预后。发病后尽早治疗、栓塞程度轻、侧支循环良好患者,视力恢复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