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整形外科 > 文章内容

下颌角截骨术(下颌骨缩小整形术)数字化设计与治疗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1-07 08:44浏览:

 一、引言
下颌角截骨术是改变面部轮廓的常见手术,旨在改善下颌角肥大等问题,提升面部美学效果。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其在该手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精准治疗提供支持。本共识旨在规范下颌角截骨术的数字化设计与治疗流程。
二、数字化技术在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影像学数据采集
CBCT(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推荐使用 CBCT 获取高分辨率的颌面部三维影像数据。其辐射剂量相对较低,能清晰显示下颌骨的骨质结构、下颌神经管位置等细节信息,为手术方案设计提供精确的解剖学依据。
面部三维扫描:采用光学三维扫描技术获取面部表面形态数据。可精确测量面部软组织厚度、轮廓等,有助于综合评估术后软组织变化对整体面部美学的影响。
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维重建:利用专业软件将 CBCT 和面部三维扫描数据进行整合与三维重建,构建包含骨骼和软组织的完整面部三维模型。医生可从多角度观察下颌骨形态,准确测量下颌角角度、下颌支宽度、下颌体长度等各项解剖参数。
模拟分析:借助数字化模拟软件,模拟不同截骨方案对下颌骨形态的改变,预测术后骨骼轮廓变化。同时,结合软组织模拟技术,预估术后软组织的适应性改建,直观呈现不同方案下的术后效果,辅助医生与患者沟通,选择最佳方案。
三、数字化设计原则与要点
美学原则
面部比例协调:遵循面部美学标准,如 “三庭五眼”“四高三低” 等原则。确保下颌角截骨术后,面部整体比例协调,避免过度截骨导致面部过窄或不协调。例如,应使下颌角角度在 120° - 130° 左右,接近美学理想角度,提升面部柔和度。
个性化设计: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包括面部基础条件、气质特点、审美需求等。不同患者对术后效果期望不同,数字化设计需精准满足个性化需求,制定专属手术方案。
安全原则
保护重要结构:在设计截骨线时,必须避开下颌神经管、腮腺导管等重要神经血管结构。通过数字化模型精确标注神经血管位置,设定安全距离,确保手术过程中不损伤这些结构,避免术后出现下唇麻木、涎瘘等严重并发症。
维持下颌骨稳定性:合理规划截骨量和截骨方式,避免过度削弱下颌骨强度,影响咀嚼功能和面部稳定性。一般截骨量应根据患者骨质、下颌骨形态等因素严格把控,确保术后下颌骨能承担正常生理功能。
四、数字化导板制作与应用
导板设计与制作
根据数字化设计的截骨方案,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生成个性化的手术导板模型。然后通过 3D 打印技术制作实体导板,材料通常选用医用级光敏树脂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
手术导板包括截骨导板和定位导板。截骨导板精确贴合下颌骨表面,引导截骨器械按照预设截骨线进行操作;定位导板则辅助确定截骨块的位置和角度,确保复位准确。
导板在手术中的应用
在手术中,先将定位导板准确固定于下颌骨表面,通过定位孔等结构确定截骨部位和方向。然后安装截骨导板,医生借助导板上的引导槽,使用锯、钻等截骨器械沿预设截骨线进行精确截骨。
截骨完成后,再次利用定位导板对截骨块进行复位固定,保证术后下颌骨形态符合设计要求。数字化导板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效率,减少手术误差。
五、术后评估与随访
术后影像学评估
术后常规进行 CBCT 检查,对比术前设计与术后实际的下颌骨形态,评估截骨效果。测量截骨量、截骨线位置、下颌角角度等参数,判断是否达到预期手术目标。
通过观察下颌骨愈合情况,评估手术对下颌骨稳定性的影响。早期发现是否存在骨不连、骨质增生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面部美学评估
采用面部三维扫描技术对比术前术后面部软组织形态变化,评估面部轮廓改善效果。从正面、侧面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测量面部宽度、长度、凸度等美学参数,结合患者主观满意度,综合评价手术对面部美学的提升程度。
功能评估
评估患者术后咀嚼功能,包括咀嚼效率、咬合力等指标。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咀嚼无力、颞下颌关节紊乱等问题,及时给予康复指导和治疗。
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功能,检查是否因手术损伤面部神经导致表情异常,确保手术不影响面部正常功能活动。
随访时间与内容
术后随访时间一般为 1 周、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等。随访内容包括上述影像学、美学、功能评估,以及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有无并发症等。根据随访结果,为患者提供进一步的康复建议和治疗方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