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整形外科 > 文章内容

2022 循证实践指南:烧伤患儿伤口护理过程中的程序性疼痛管理和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1-07 08:42浏览:

 一、引言
烧伤患儿在伤口护理时会经历剧烈程序性疼痛,有效管理疼痛与镇静对患儿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该指南基于循证医学,为烧伤患儿伤口护理中的疼痛管理和镇静提供指导。
二、评估
疼痛评估:采用适合患儿年龄和发育阶段的评估工具。如对于能表达的儿童(≥3 岁),可使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 - R)、数字评分量表(NRS);对于婴幼儿和无法言语表达的儿童,使用 FLACC 量表(由面部表情、下肢动作、活动情况、哭闹、可安慰性五个维度组成)评估疼痛。定期评估疼痛强度、性质、持续时间等,每次伤口护理前后均需评估,以调整治疗方案。
镇静评估:使用 Ramsay 镇静评分等工具评估镇静深度。1 分表示烦躁不安;2 分表示清醒,安静合作;3 分表示嗜睡,对指令反应敏捷;4 分表示睡眠状态,可唤醒;5 分表示呼唤反应迟钝;6 分表示深睡,呼唤无反应。目标是维持患儿在 3 - 4 分的适度镇静状态,既能保证伤口护理顺利进行,又能避免过度镇静。
三、非药物干预
环境干预:营造安静、舒适、温馨的伤口护理环境。调节室内温度、湿度适宜,减少噪音干扰。可播放患儿喜欢的音乐、动画片等,分散注意力。例如,在护理前询问患儿喜好,播放其喜爱的儿歌或卡通片,帮助放松。
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家长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护理前向患儿及家长解释伤口护理过程,减轻恐惧和焦虑。对于年长患儿,鼓励表达感受,给予心理安慰和鼓励。家长陪伴在旁,通过抚摸、轻声安慰等方式给予情感支持。
舒适护理:在伤口护理过程中,合理摆放患儿体位,减少不必要的身体暴露,注意保暖。例如,用柔软的毛巾覆盖非操作部位,维持体温,增加舒适感。
四、药物干预
镇痛药
轻度疼痛:对乙酰氨基酚可作为一线用药,口服剂量为 10 - 15mg/kg,每 4 - 6 小时一次,24 小时内不超过 5 次。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产生镇痛作用,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重度疼痛:可待因、吗啡等阿片类药物常用。可待因口服剂量为 0.5 - 1mg/kg,每 4 - 6 小时一次;吗啡静脉注射初始剂量为 0.05 - 0.1mg/kg,根据疼痛程度和患儿反应调整剂量。使用阿片类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
镇静药
咪达唑仑:常用于烧伤患儿伤口护理镇静。静脉注射剂量为 0.05 - 0.1mg/kg,注射时间不少于 2 分钟;也可肌肉注射,剂量为 0.1 - 0.15mg/kg。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苏醒迅速等优点,但可能引起呼吸抑制、低血压等,需密切监测。
右美托咪定:近年来应用逐渐增多。负荷剂量为 0.5 - 1μg/kg,10 - 15 分钟内静脉输注完毕,随后以 0.2 - 0.7μg/(kg・h)维持。其特点是镇静同时保留呼吸功能,减少谵妄发生,但可能导致心动过缓、低血压等。
五、多模式镇痛镇静
联合使用非药物干预与药物干预,根据患儿个体情况制定多模式方案。如在伤口护理前,先营造舒适环境、给予心理支持,同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对于中重度疼痛患儿,再根据情况联合使用阿片类药物和镇静药。多模式方法可减少单一药物剂量,降低不良反应,提高镇痛镇静效果。
六、特殊情况处理
药物耐受与依赖: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可能导致耐受与依赖。当出现耐受时,需逐渐增加药物剂量以维持镇痛效果,但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对于依赖问题,可采用逐渐减量、更换药物等方法处理,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
特殊人群:对于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儿,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如对乙酰氨基酚在肝功能不全患儿中需谨慎使用,减少剂量;肾功能不全患儿使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时,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七、团队协作与培训
团队协作:烧伤患儿疼痛管理和镇静需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烧伤科医生、护士、麻醉医生、心理医生等。医生负责制定治疗方案,护士执行并观察患儿反应,麻醉医生提供专业的镇痛镇静技术支持,心理医生给予心理干预。
培训:定期对团队成员进行疼痛管理和镇静知识技能培训,包括新药物、新技术、评估工具使用等。确保团队成员掌握最新的循证实践知识,提高疼痛管理和镇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