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CMAC 指南:非外科整容手术后急性细菌性软组织感染的预防、诊断和管理
一、引言
随着非外科整容手术(如注射美容、激光治疗等)的日益普及,急性细菌性软组织感染作为潜在并发症,受到更多关注。2021 年发布的该指南旨在为非外科整容手术后急性细菌性软组织感染的预防、诊断和管理提供全面、科学的指导,以保障患者安全与治疗效果。
二、预防措施
术前评估与准备
患者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既往感染史、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缺陷病等),这些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评估患者皮肤状况,如有痤疮、湿疹等皮肤病,应在病情控制后再行手术。
消毒与清洁:手术区域皮肤需彻底清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如碘伏、洗必泰等。对于毛发较多部位,必要时进行备皮,但应避免损伤皮肤。医护人员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戴无菌手套,防止交叉感染。
材料与器械管理:确保使用的填充剂、注射材料等来源正规、质量合格且无菌。手术器械严格消毒灭菌,一次性器械需确保未过期且包装完好。
术中操作规范
无菌操作:整个手术过程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手术区域暴露时间过长。如需多部位注射,更换注射部位时,注意再次消毒。
操作技巧: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避免过度损伤组织,减少局部血肿、血清肿形成,因其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
术后护理指导
伤口护理:告知患者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术后短时间内避免化妆、摩擦伤口。按医嘱使用外用药物,如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
生活注意事项:建议患者术后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汗液浸渍伤口。合理饮食,增加蛋白质摄入,增强免疫力。
三、诊断
症状与体征
局部表现:早期感染常表现为手术部位红肿、疼痛、发热,触痛明显。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硬结、脓疱、波动感,严重时皮肤可出现破溃、坏死。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寒战、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若感染扩散至全身,可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
C 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CRP 和 PCT 水平升高,可辅助判断感染严重程度及是否为细菌感染。PCT 在细菌感染时升高更为明显,对鉴别细菌与非细菌感染有重要意义。
病原学检查:对有脓疱、破溃等渗出物的患者,应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明确病原菌种类,指导临床用药。标本采集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提高培养阳性率。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对于深部软组织感染,超声可判断有无脓肿形成,了解感染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为治疗提供依据。
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当感染累及范围广、病情复杂,或超声检查难以明确时,可选用 MRI 或 CT,更清晰显示深部组织病变情况。
四、管理
一般治疗
休息与营养支持:患者应充分休息,减少活动,以利于身体恢复。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摄入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局部处理:对于红肿、疼痛但未形成脓肿的部位,可采用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若已形成脓疱,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促进愈合。
药物治疗
抗生素选择:在病原菌未明确前,根据经验选用抗生素。对于轻度感染,可选用覆盖常见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药物,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若考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可选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待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回报后,调整为敏感抗生素治疗。
用药疗程:根据感染严重程度确定疗程。轻度感染,一般用药 7 - 10 天;中重度感染,疗程可能延长至 2 - 3 周甚至更长。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病情监测与随访
住院观察:对于病情较重、出现全身症状或感染扩散风险高的患者,需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CRP 等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门诊随访:轻度感染患者经门诊治疗后,应定期随访,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有无复发等。一般在治疗后 1 - 2 周复查,确保感染完全控制。
通过遵循上述指南,医疗人员能够在非外科整容手术的各个阶段,有效预防、准确诊断并合理管理急性细菌性软组织感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健康与美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