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整形外科 > 文章内容

胶原蛋白眶周填充的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1-07 08:41浏览:

 眶周解剖与老化特点
眶周解剖结构:眶周区域结构复杂,包含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隔膜、眶脂肪、泪腺等。皮肤菲薄,皮下脂肪较少,缺乏支撑结构。眼轮匝肌分眶部、睑部和泪部,其长期收缩易致动力性皱纹。眶隔膜是一层结缔组织,分隔眶内脂肪与眶周软组织,眶脂肪分为内侧、中央、外侧脂肪垫,随年龄增长,眶隔膜松弛,脂肪疝出形成眼袋。
老化表现:眶周老化呈现多层次、多维度改变。皮肤变薄、松弛,弹性下降,出现皱纹;皮下脂肪萎缩,眶周容积减少,形成凹陷;眼轮匝肌松弛,眼袋加重;眶骨吸收,进一步加重面部衰老。不同个体老化进程和表现有差异,遗传、日晒、生活习惯等影响老化速度。
胶原蛋白填充材料特性
类型:主要有动物源性(如牛胶原、猪胶原)和人源化胶原蛋白。动物源性胶原蛋白提取自动物组织,需经处理降低免疫原性;人源化胶原蛋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免疫原性低,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
优势: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能诱导自身胶原蛋白再生,改善皮肤质地和色泽;支撑效果自然,填充后外观和触感接近天然组织;降解产物为氨基酸,可参与人体代谢。
不足:维持时间相对较短,需多次注射;动物源性胶原蛋白有一定过敏风险,使用前需进行皮试。
填充前评估
患者评估: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过敏史、眼部疾病史、用药史等,了解是否适合填充。评估老化程度与类型,如泪沟、眼袋、上睑凹陷等,结合患者诉求制定方案。评估心理状态,确保患者对填充效果有合理预期。
材料选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追求自然效果、初次填充者,可选择中分子胶原蛋白;对支撑要求高、凹陷严重者,考虑大分子胶原蛋白。人源化胶原蛋白适合对过敏风险担忧者;动物源性胶原蛋白若皮试阴性,也可选用。
操作流程
术前准备:清洁面部,标记填充区域。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可采用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减轻注射疼痛。准备好填充材料与器械,确保无菌操作。
注射技巧:
进针方式:常用的有单点进针、多点进针、扇形注射等。如泪沟填充常采用单点进针,从内眦下方进针,沿骨膜表面推进;上睑凹陷可多点进针,均匀分布填充剂。
注射层次:泪沟通常注射于骨膜上,上睑凹陷可在皮下、眼轮匝肌下或眶隔膜上,根据凹陷程度和皮肤厚度选择。眼袋突出伴泪沟者,可在眶隔膜下注射,调整脂肪分布。
注射剂量:遵循 “少量多次” 原则。泪沟一般每侧 0.2 - 0.5ml,上睑凹陷每侧 0.5 - 1.5ml,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塑形与按摩:注射后及时塑形,用手指轻轻按压填充区域,使材料分布均匀,达到自然效果。避免过度按摩,防止材料移位。
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
术后护理:告知患者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术后 24 - 48 小时内冷敷,每次 15 - 20 分钟,每天 3 - 4 次,减轻肿胀和疼痛。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表情,减少对填充部位的影响。
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反应,如出现红肿、疼痛加剧、视力模糊等异常,及时处理。告知患者填充效果并非立即呈现,可能需数天至几周逐渐显现。定期随访,了解填充效果和有无并发症,一般术后 1 周、1 个月、3 个月进行随访。
并发症及处理
常见并发症
局部不良反应:如红肿、疼痛、淤血、肿胀等,多因注射损伤、炎症反应引起,一般数天至几周内自行缓解。
过敏反应:动物源性胶原蛋白相对常见,表现为局部瘙痒、皮疹、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血管栓塞:虽罕见但严重,可导致皮肤坏死、失明等严重后果,多因注射时误入血管,填充剂阻塞血管所致。
处理方法
局部不良反应:冷敷、使用消肿止痛药物等对症处理。
过敏反应:轻度过敏可口服抗组胺药物;严重过敏需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输注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抢救。
血管栓塞:一旦怀疑,立即停止注射,注射透明质酸酶(若为交联透明质酸误注),进行热敷、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必要时行手术取栓、高压氧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