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整形外科 > 文章内容

2023 SGO临床实践声明:化疗超敏反应及脱敏的管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1-07 08:28浏览:

化疗超敏反应
定义与特点
化疗超敏反应是指在化疗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由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通常在给药过程中或给药后数小时内发生,症状多样,可累及皮肤、呼吸、心血管、胃肠道等多个系统。
常见化疗药物及反应类型
铂类药物:是导致超敏反应较为常见的化疗药物。如顺铂、卡铂和奥沙利铂等。铂类药物超敏反应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卡铂超敏反应发生率约为 10% - 27% 。症状可包括皮疹、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低血压等。
紫杉类药物:如紫杉醇和多西他赛。以紫杉醇为例,其超敏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可达 30% 左右。轻者可能出现皮肤潮红、皮疹,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低血压、过敏性休克等。超敏反应的发生可能与紫杉醇制剂中的聚氧乙烯蓖麻油辅料有关,该辅料可引起组胺释放等免疫反应。
其他药物:如吉西他滨、培美曲塞等也有报道可引起超敏反应,但总体发生率相对较低。
化疗超敏反应的管理
预防措施
详细病史询问:在化疗前,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包括对药物、食物、环境因素等的过敏情况。既往有药物过敏史,尤其是对同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发生化疗超敏反应的风险可能增加。例如,对其他含铂类药物过敏的患者,使用卡铂时超敏反应风险上升。
预处理用药:对于已知易发生超敏反应的化疗药物,如紫杉类,常采用预处理方案来降低超敏反应的发生率。通常在给药前给予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西咪替丁等药物。地塞米松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作用,减少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苯海拉明为抗组胺药,能竞争性阻断组胺 H1 受体而产生抗过敏效应;西咪替丁则通过阻断组胺 H2 受体,减少胃酸分泌,同时可能对免疫调节有一定作用,辅助减轻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发生时的处理
立即停药:一旦怀疑发生化疗超敏反应,应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输注,并保持静脉通路通畅,以便后续给药。
症状处理:根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对于轻度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可给予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对症治疗。若出现支气管痉挛,可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等支气管扩张剂,必要时给予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如甲泼尼龙,以缓解气道炎症和痉挛。对于低血压患者,快速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等晶体液以补充血容量,提升血压,若血压仍不能维持,可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监测与评估: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及症状的变化情况。评估超敏反应的严重程度,根据《常见不良反应术语标准》(CTCAE)等标准进行分级,以指导后续治疗和决策。
化疗药物脱敏
适用情况
当患者对化疗药物发生超敏反应,但该药物对其疾病治疗又至关重要,无其他等效替代药物时,可考虑进行化疗药物脱敏。例如,对于卵巢癌患者,铂类药物是主要的治疗药物,若患者对卡铂发生超敏反应,在权衡利弊后,可尝试卡铂脱敏治疗。
脱敏方法
方案制定:化疗药物脱敏通常采用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的方法,在严密监测下进行。一般是从极低剂量开始,如初始剂量可为常规剂量的 1/1000 - 1/100 ,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和剂量递增比例,逐步增加药物剂量至常规治疗剂量。例如,在紫杉醇脱敏方案中,起始剂量可能设定为 0.01mg,之后每隔 15 - 30 分钟,将剂量加倍,直至达到常规治疗剂量。
实施过程:脱敏过程需在具备抢救条件的医疗场所进行,如医院的化疗病房或专门的过敏诊疗室。在给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过敏症状。同时,需准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气管插管设备等。若在脱敏过程中患者出现超敏反应,应根据反应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如暂停给药、给予对症治疗,严重时需终止脱敏。
化疗超敏反应及脱敏管理是肿瘤化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医生、护士等多学科团队密切协作,充分评估风险与获益,以保障患者化疗的安全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