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管理
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眼部疾病、全身疾病、药物过敏史等病史。
体格检查:评估患者血压、血糖、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进行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等眼部检查,必要时还需进行眼压测量、角膜内皮计数、角膜地形图等特殊检查。
准备
手术知识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白内障手术目的、方法、风险及预期效果等相关知识。
术前准备指导:告知患者术前用药、饮食、休息等注意事项。
心理支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减轻焦虑恐惧情绪,同时与家属充分沟通以取得其理解和支持。
术中管理
术前准备:充分散瞳,清洁结膜囊,标记手术部位。
手术操作
手术切口:根据手术方式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和大小。
撕囊:连续环形撕囊或截囊,保持前囊膜口的完整性和居中性。
核处理:根据核的大小和硬度,选择合适的超声乳化吸除或手法碎核。
水分离和水分层:注入平衡盐溶液,分离晶状体皮质与核,使核在囊袋内旋转。
皮质吸除:彻底清除晶状体皮质,避免残留。
人工晶状体植入:将合适度数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调整位置至居中。
切口闭合:检查切口是否漏水,必要时缝合切口。
并发症处理
后囊膜破裂:术中轻柔操作,避免过度压迫后囊膜;发生后及时停止手术,抗炎治疗,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
角膜内皮失代偿:选择合适的超声乳化能量和时间,避免长时间高能量操作;发生后给予抗炎、营养角膜等治疗,严重者需行角膜移植术。
眼内炎: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发生后立即行玻璃体腔注药或玻璃体切割术。
青光眼:术前评估患者眼压情况,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发生后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术后管理
护理
保持眼部清洁:术后需定期清洗眼部,避免感染。
避免剧烈运动:术后一段时间内,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重物撞击,以免影响手术效果。
正确使用眼药水:按医嘱正确使用眼药水,以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根据术后炎症反应情况,调整抗炎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
人工泪液使用:对于术后干眼症患者,可使用人工泪液缓解症状。
其他药物调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调整相关药物的使用。
随访:一般术后 1 周、1 个月、3 个月、6 个月需进行随访,以后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随访间隔。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疾病知识普及: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教会患者如何识别和处理并发症,向患者解释白内障的成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后。
手术流程介绍:详细阐述白内障手术的步骤、麻醉方式、手术时长及术后恢复过程。
心理支持:针对患者的焦虑情绪,采取倾听、安慰、鼓励等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成功案例分享等方式,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教会患者深呼吸等应对压力的方法。
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制定规范和流程:制定白内障手术患者管理规范和标准操作流程。
设立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评估全过程管理。
加强人员培训: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
质量评价:定期对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进行全面评价,运用科学方法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准确,鼓励医护人员参与质量评价。
改进措施:分析问题原因,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跟踪改进效果,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