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后阻滞的应用范围
一般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等 2 小时以内的内眼手术可在球后阻滞下完成,尤其适用于能配合操作的老年患者和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也适合日间手术开展。
对于复杂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或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球后阻滞常难以满足手术要求,可选择全身麻醉,但即使选择全身麻醉,为患者行球后阻滞也可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及提供术后镇痛。
球后阻滞的禁忌证
相对禁忌证:患者存在出凝血障碍;高度近视;开放性眼外伤。
绝对禁忌证:患者拒绝球后阻滞;局部麻醉药过敏;活动性眼眶感染;眼球震颤。
球后阻滞药物的选择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包括中效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和长效局部麻醉药如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配伍方法:成年患者内眼手术推荐单次注射 2% 利多卡因复合 0.75% 布比卡因或 0.5% 罗哌卡因 3-5ml(生理盐水稀释)。还可加入佐剂,如透明质酸酶、右美托咪定等,也可加用少量肾上腺素,但高龄或合并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不建议加用。
球后阻滞的操作方法
盲法
准备:患者平卧,以表面麻醉剂 2 滴滴入结膜囊,上下眼睑采用 5% 聚维酮碘充分消毒。
穿刺:穿刺点选择眶下缘中外 1/3 交界处,进针时嘱患者向鼻上方看,使用 26g 针头先平行眶底垂直向后进针至赤道部,然后转向球后,从外直肌与下直肌之间缓缓推进,在肌锥内直达球后。针尖的斜面朝向眼球,进针深度不得超过 35mm,使针尖位于睫状神经节和眼球后壁之间,回吸无血。
超声引导法:利用超声设备清晰显示眼球、眼眶内结构及神经血管等,确定穿刺路径和目标位置,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将穿刺针准确地置入球后肌锥内,注射局部麻醉药。
球后阻滞的操作实施者及监护设备
可以由眼科医生实施阻滞操作,也可由麻醉医生实施操作(B 超引导)。
实施球后阻滞前,应为患者开放静脉通道,常规行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监测,有条件时行经鼻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同时手术室内应配备麻醉机、气管插管设备、除颤仪、呼吸球囊、急救车以及急救药品等抢救设备设施。
球后阻滞的并发症及处理
局部并发症:如球后出血、眼球穿孔、眼外肌麻痹等。球后出血应立即压迫眼球,必要时手术止血;眼球穿孔需根据损伤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修补等;眼外肌麻痹多可自行恢复,必要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等。
全身并发症:如局部麻醉药中毒、脑干麻醉等。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操作,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