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基于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研究的晶状体浑浊分类系统(LOCS Ⅲ)不适合婴幼儿白内障(IC)。通过将 UBM 图像应用于晶状体浑浊建立的标准化分类系统(LOCS - UP),可用于 IC 的规范化术前评估与分型,提高 IC 诊疗水平。
术前评估
眼部检查
视力评估:采用注视行为、视动性眼震、选择性观看等方法评估婴幼儿视力,了解其视觉功能受损情况。
眼轴测量:使用 A 超或 IOL Master 等设备测量眼轴长度,为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提供依据,同时有助于判断眼球发育情况。
角膜曲率测量:通过角膜地形图等检查获取角膜曲率数据,用于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还可了解角膜形态是否正常,排除圆锥角膜等异常。
眼压测量:应用眼压计测量眼压,排除青光眼等导致眼压异常的疾病,确保手术在眼压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眼底检查:散瞳后利用间接检眼镜、眼底照相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眼底,查看视网膜、视神经等结构有无病变,如视网膜脱离、视神经发育不良等。
全身检查
一般状况评估:了解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营养状态、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评估其能否耐受手术。
疾病排查:询问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以及是否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判断手术风险。对于存在全身疾病的患儿,需会同儿科等相关科室进行会诊,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LOCS - UP 分型方法
基于 UBM 影像:UBM 是一种检查眼前节的高分辨超声生物显微镜,可得到眼球前段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能用于白内障术前晶状体异常的形态和密度的评估。相较于裂隙灯检查,基于 UBM 影像的术前评估不受晶状体混浊的影响,对于 IC 的诊疗更加可行。
具体分型:根据 UBM 图像中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形态、范围和程度等特征进行分型,可能包括核混浊、皮质混浊、后囊下混浊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再根据严重程度进行细分,如轻度、中度、重度混浊等,从而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 IC 的严重程度,实现不同医生对晶状体混浊的标准化描述。
应用意义
提高诊断准确性:使医生对婴幼儿白内障的病情判断更准确,避免因主观因素或检查方法的局限性导致的误诊或漏诊。
指导治疗方案制定:根据不同的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以及人工晶状体的类型和度数等,提高手术效果。
促进学术交流与研究:标准化的分型方法有利于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协作,推动婴幼儿白内障诊疗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对婴幼儿白内障的流行病学、病因学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