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五官疾病 > 文章内容

《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解读(上)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2-17 09:07浏览:

高度近视的定义与分类

 
  • 定义:眼睛放松时,等效球镜超过 600 度,即近视度数加上散光的一半度数大于等于 600 度属于高度近视。
  • 分类
    • 单纯性高度近视:戴镜后度数稳定,矫正视力能达到 1.0 或 0.9,可能伴有飞蚊症、豹纹状眼底或萎缩弧等。
    • 病理性高度近视:成年后度数仍持续增长,戴镜后矫正视力也达不到 1.0 或 0.8,还伴有视物变形、遮挡感,以及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区漆裂纹等明显眼底病理性改变和并发症。

近视前期的管理3

 
  • 重要观察因素
    • 基线屈光:定期监测儿童远视储备量。
    • 基线年龄:推迟儿童出现近视前期状态的年龄,以控制高度近视发病风险。
    • 屈光、眼轴变化: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度数持续增长、眼轴增长过快情况。
    • 近视危险因素:重点关注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儿童,以及户外活动少、教育压力大、用眼习惯不当的儿童。
  • 防控管理重点
    • 科普引导:加强对低龄儿童、家长及学校的近视防控科普教育。
    • 行为指导:增加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加强读写姿态管理,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长。
    • 建档管理:按照教育部规定建立屈光档案,每年 2 次眼健康检查,部分儿童可缩短检查周期至 3 个月 1 次。
    • 临床干预:对有高度近视家族史或眼部屈光参数急剧下降的儿童,尽早开展遗传筛查。

高度近视的常规检查

 
  • 高度近视患者需要进行眼底照相检查,观察视盘、黄斑或周边视网膜结构有无异常。有条件可增加广角眼底照相,成像范围提升至 200°,便于早期快速发现周边眼底病变。
  • 针对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和遗传风险的人群,应早期开展基因遗传筛查,实现早筛早诊,降低发病率。

高度近视的治疗方案3

 
  • 行为干预:减轻教育压力,养成良好用眼卫生习惯。嘱咐患者防止或减少眼部碰撞,减少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出现眼前黑影、闪光感或视力下降时尽快就医。
  • 临床干预
    • 可采用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和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
    • 考虑用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以减少框架眼镜引起的物像缩小。
    • 18 岁以上屈光稳定且有摘镜意愿的患者,可选择角膜屈光手术或眼内屈光手术,但术后仍需定期检查眼底。
    • 对于眼底病变呈进展性,尤其存在后巩膜葡萄肿、黄斑病变等,可考虑后巩膜加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