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五官疾病 > 文章内容

2024 ASRS临床实践指南:视网膜疾病的多模态成像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2-17 08:28浏览:

 指南目的
视网膜成像技术的进步增进了人们对视网膜疾病病理和结构 - 功能关系的理解。单一的诊断测试不足以应对临床需求,诊断和管理策略越来越需要综合多种成像模式,该指南旨在为视网膜专家如何使用多模态成像来管理视网膜疾病提供实用的临床指导。
主要涉及的成像模态及作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 B 超扫描:能提供微观结构解剖信息,可用于了解视网膜各层的形态、厚度等变化,以及眼内是否存在肿物、积液等情况,在诊断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黄斑裂孔等疾病中具有重要价值,也有助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术前规划和预后判断。
荧光素血管造影(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 OCT 血管成像(OCTA):可揭示血管完整性和灌注状态。FA 有助于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情况、判断有无视网膜缺血等;ICGA 对观察脉络膜血管病变,如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息肉样病变等有重要意义;OCTA 能无创地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结构,辅助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的血管病变。
近红外反射(NIR)和眼底自发荧光(FAF):可以对组织内的分子成分进行表征。FAF 适合评估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范围和代谢状态,如在卵黄样黄斑病变、匍行性脉络膜炎、Stargardt 病等疾病的诊断和随访中有重要作用;NIR 成像特别适用于观察外层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的异常,可用于检测神经纤维瘤病 1 型患者的脉络膜异常、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的视网膜内结晶等。
对不同视网膜疾病的应用
视网膜血管疾病:通常需要综合运用眼底摄影、OCT、OCTA 和 FA 来评估黄斑水肿、视网膜缺血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等继发性并发症。
黄斑病变:OCT 和 FAF 在黄斑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如可以帮助判断黄斑变性、黄斑裂孔、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病情。
其他疾病:FA、OCTA 和 ICGA 有助于识别黄斑新生血管、后葡萄膜炎和脉络膜静脉功能不全等,为制定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指南结论
如今,视网膜专家可使用多种视网膜成像模式,这些技术可以辅助临床检查,帮助诊断和管理视网膜疾病。了解每种成像模式的能力和局限性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临床效用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合理选择和综合运用多模态成像技术,以提高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