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范围
适用于诊断为远视储备不足、近视前期和低度近视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也适用于近视的联合治疗。适合各级中医、中西医及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眼科、中医科等相关科室临床医生,以及政策制定者使用。
有效性
耳穴压丸单独使用或联合其他疗法,如揿针、眼保健操等,防控儿童青少年远视储备量不足、近视前期和低度近视疗效显著,可控制屈光度进展、延缓眼轴增长、改善裸眼远视力、提高眼调节功能、缓解眼部症状。
取穴
防控远视储备不足、近视前期:主穴为肝、脾、心、眼穴;配穴为肾、目 1、目 2、神门穴,根据辨证或临床体征任选 1~2 个穴位。
防控低度近视:主穴为肝、心、肾、脾、目 1 / 目 2 穴;配穴为眼、神门、皮质下、交感穴,根据辨证或临床体征任选 1~2 个穴位。
操作规范
选择王不留行籽、磁珠等作为压丸材料。
施术者操作前应严格洗手消毒并对受试区域消毒(75% 乙醇或 1%~2% 碘伏)。
选择患者舒适、便于医者操作的治疗体位。
将王不留行籽等贴于小块胶布(0.5cm×0.5cm)中央,然后对准相应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使其耳朵感到酸麻胀或发热。
注意事项
胶布保持干燥、清洁,如因出汗等压丸掉落,应及时更换耳穴压丸。
儿童皮肤娇嫩,按压力度适中,不宜过重。
耳穴压丸使用胶布,过敏体质或皮肤敏感患者,使用前应告知注意事项。此外,“心” 穴敏感,贴前应提前说明;如贴压 “神门” 穴出现不适症状,可更换为目 1、目 2、眼穴中的任一穴位。
不良反应及处理
如在耳穴压丸治疗过程中对胶布或使用材料过敏,应立即停止操作,去除过敏材料并给予抗过敏等对应治疗。
一旦出现与本技术操作相关的局部感染,应视感染情况予以相应治疗。对于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如症状轻微、可忍受,不影响正常学习及生活,无需处理;如疼痛明显,出现轻微炎症反应,对日常生活及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应暂停治疗,注意休息,以减少疼痛及炎症扩散,勿挤压患部,适当应用消炎止痛等药物,症状消失后可继续进行治疗;如感染较重,出现局部溃脓或全身不适症状,应立即终止治疗并予排脓、消炎、止痛等对症及支持治疗。
预防与调摄
基础知识指导:向儿童青少年及家长讲解近视防控的重要性,以及眼部结构、视力发育特点、近视危险因素等。
眼保健操指导:坚持每日 2 次眼保健操,操作要按照 “准确、足时、足量、持久” 的八字方针,即要穴位准确、手法正确、力度适当、坚持按摩。
读写姿势指导:读书写字坐姿端正,坚持 “三个一”,即握笔的指尖离笔尖一寸(3.3cm)、胸部离桌子一拳(6~7cm),书本离眼一尺(33cm)。
用眼行为指导:避免用眼过劳,掌握 “20-20-20” 原则,即近距离用眼 20min,向 20 英尺外(约 6m)远眺 20s 以上。上学期间应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进行眼部放松,如眼保健操、远眺等,鼓励儿童青少年走出教室。严格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视觉环境指导:读写应在采光良好、照明充足的环境中进行,避免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
生活习惯指导:合理搭配,均衡饮食,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摄入鱼类、蛋类、豆制品等食物;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小学生每日睡眠不少于 10h,初中生不少于 9h,高中生不少于 8h。
户外活动指导:督促儿童青少年开展户外活动,保证每日日间户外活动累计时间不少于 2h,接触自然光时间不少于 1h,或者每周累计达到 1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