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功能检查
视力检查
远视力: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或国际标准视力表,在 5 米距离处进行检查,确保光线充足、视力表清晰。
近视力:通常在 33 厘米距离处,使用近视力表检查,可评估患者近距离阅读等功能。
视野检查
动态视野检查:采用 Goldmann 视野计等,通过移动视标探测等方式,绘制出等视线,以了解视野缺损的范围和程度。
静态视野检查:常用自动视野计,在特定位置呈现不同亮度视标,让患者判断,能更精确地检测出视野的细微变化。
眼科电生理检查
视网膜电图(ERG):记录视网膜受光刺激时产生的电活动,可反映视网膜各层细胞的功能状态。
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视网膜至视觉中枢通路的功能状况,有助于判断视神经等是否存在病变。
影像学检查
超广角眼底成像术
原理:利用特殊的成像技术,可获取大范围的眼底图像,能更全面地观察视网膜、脉络膜等结构。
操作要点:散瞳后,患者坐在仪器前,按照操作提示注视特定方向,拍摄不同角度的眼底图像。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原理: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利用其在血管内的流动,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形态、血流情况等,可发现血管渗漏、阻塞等病变。
操作要点:检查前需进行过敏试验,注射荧光素钠后,在特定时间内拍摄眼底荧光图像,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
原理:注射吲哚菁绿后,主要用于观察脉络膜血管,对脉络膜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操作要点:操作过程与 FFA 类似,但对设备的成像波长等有特殊要求,可与 FFA 联合进行。
眼科 B 型超声检查
原理:利用超声波在眼内组织的反射,形成二维图像,可了解玻璃体、视网膜等的形态、位置等。
操作要点:患者仰卧位,在眼部涂抹耦合剂,使用探头进行扫描,可观察到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等情况。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
原理:采用高频超声,对眼前节及后节周边部进行成像,可清晰显示虹膜、睫状体、周边视网膜等结构。
操作要点:表面麻醉后,将探头放入眼内,调整角度和深度,获取所需图像,有助于发现房角异常、睫状体脱离等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原理:基于光的干涉原理,对视网膜进行高分辨率的断层成像,可精确测量视网膜各层厚度等。
操作要点:患者注视仪器内的注视点,设备自动扫描,可获取黄斑、视盘等部位的图像,对于黄斑裂孔、视网膜水肿等诊断价值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
原理: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的 OCT 图像,分析血流信号,生成视网膜血管的三维图像,可直观显示血管形态和血流情况。
操作要点:无需注射造影剂,操作相对简便,可清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异常,如新生血管等。
眼眶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原理:利用 X 线对眼眶进行断层扫描,可清晰显示眼眶骨质、眼外肌、眼球等结构。
操作要点: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部固定,进行轴向、冠状位等扫描,对眼眶骨折、肿瘤等诊断有重要意义。
眼眶核磁共振成像(MRI)
原理: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发生磁共振现象,生成图像,对软组织的分辨力高。
操作要点:患者需去除金属物品,躺在检查床上,进行不同序列的扫描,对于眼眶内软组织病变、视神经病变等诊断价值高。